5月4日:《知音》上市与道德无关

2012年05月04日 11: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知音》杂志计划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知音》通过大量复制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占据广大农村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


    《知音》上市别拿品位说事

    品位是见仁见智的主观标准,把品位当成上市门槛未免太玄乎。证监会要做的只是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审批程序,最后确定《知音》能不能上市。无论《知音》上市结果如何,其成败只能取决于上市的游戏规则,而不应取决于舆论的道德审判。

 

    品位高低不是《知音》能否上市的标准


    《“供养”的爱情鸡飞蛋打,男友3根断指在哭泣》、《深圳还你完整未来:父亲当街咬断儿子命根》……相比《人民文学》《收获》等纯文学刊物,这些“知音体”标题确实显得不那么“高雅”。但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读者群是多样的,对阅读物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公众用自己的方式证明,雅与俗的刊物,都有其市场价值和存在的理由。


    《知音》上市梦不应折戟于“知音体”


    不是每个人都要爱看《知音》,抛开语体与叙事上的“农村烙印”不说,一家合法传媒企业,按程序谋求上市之路,当非“道德”之内的事。资本市场自有资本市场的逻辑,你可以不买它的刊物、甚至可以鄙视它的故事,却不能以道德之名阻碍其上市之路。


    《知音》上市不只是一个文化课题


    《知音》之俗,同样也是社会之俗。也正是社会之俗,造就和巩固了杂志之俗。如果没有出于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将一切过错和责任都归于一本杂志,无异于本末倒置。《知音》格调高低与否是一个道德命题,而其能否上市,则是法律框架内的市场行为,将两者混为一谈并预设条件,这样的社会心态并不健康,这样的社会情绪也不理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经济行为确实应该受到道德的制约,但是,这种制约不应也不能成为干扰正规经济行为的理由。“假家具”、“问题药”……频繁的失德事件使公众变得过于敏感,以至于看到如同“《知音》上市”这样无害于他人的经济行为,都要拿着放大镜去仔细检查失德与否,未免有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说到底,有市场规则的缺失在前,才让人们习惯性地动辄以道德判断标准衡量,最让人担忧的恰恰是用道德替代经济规则——“越权”才是更加需要人们急迫反思的问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白羽)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