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未来数月内,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扬州瘦西湖拟将门票由60元调整为120元。民众抱怨相比工资,游玩太贵。国外景区如富士山是免费,卢浮宫的门票折合人民币约为85元。而张家界、九寨沟等门票都超过200元。(4月26日新华网)
名山大川、自然景观,属于人类的共有遗产;而历史文化和人文圣地,则属于准公共产品。如何体现出景点的公共性和准公共性,最基本的一条,是保证人们能进去。当然,不以盈利为目的,并非意味着不能涨价。也就是说,产品和服务不因为带有公共性质,就要自负亏损而不准“贵”,关键是贵的对不对。
从这个意义上,将中国门票与西方景点作对比,并不是要中国的景点门票压到像他们一样低,相应的,“象征性收费”提供的仅是一种模式。那么,富士山等景点为什么那么便宜?原因在于,他们对旅游产业链进行精细化操作,公权力不会把门票当做圈钱的手段,产业链端的吃、喝、玩、乐才是更多财富价值的创造,只有鼓励更多“非门票”消费,权力才会克制住创收冲动,而财富才能自由调节分配。
但中国模式是什么呢?很多地方目前仍然是粗放型模式,地方政府在景区内砸钱,便一定要在“门票”里拿回来,而且,不注重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整体开发,这使得,一个地方的旅游经济差不多都要靠“门票”撑起来。这样做的后果是,旅游经济多是权力部门的自弹自唱,财富大头只能流向政府腰包;二来,权力更加无法克制“圈钱”冲动。这跟高速公路“乱收费”基本是一个道理。
所以,当发改委“三年解禁”时期一来,就不免看到各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确是因为景区投入不断增加,“门票”经济可以缓解一定压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景区,是滥竽充数想挣钱。但问题是,目前的门票收入和资金投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盈余、亏损还是平衡,我们不得而知;再者,“门票”有没有抛弃公共产品的属性,成为地方政府敛财的手段?
眼瞅“门票”能挣钱,地方就会到处圈地,然后声称“景观”,随意收取门票,这种“门票”经济,实际上是目光短浅所致。由此引发的疑问是,假如随意建造一个大门收费,就如同随意设高速公路收费站,到底谁来负责监管。鉴于目前,当地方拟“提价”一进入论证阶段,结果无非是“必涨”的形势而言,寄望于走论证、成本监审,似乎也不能收到良好的监督预期效果。因为,当一个地方在公共产品上有了创收冲动,就可以轻易穿越一切规则和秩序,与市场“合谋”挣钱。
所以,当地方政府看不清自身定位,抛弃产品和服务的公共属性,转而敛财;而为遏止权力创收的程序规则呈现不透明状态时,门票水涨船高,也在预料之中。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