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中国为何对美国“双反”调查频频示弱?

2012年04月16日 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4月1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初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不锈钢拉制水槽产品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由此美国商务部将继续对此类产品进行“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12日,该委员会作出复审裁定,继续对中国输美大蒜征收反倾销税;3月19至20日,美国对中国输美钢制车轮、太阳能电池、镀锌钢丝及荧光增白剂作出四次“双反”裁决。(4月15日新华网)

    据有关机构统计,今年前四个月,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发起的“双反”和“337调查”有20多起,其频率相当罕见,足见当下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态势明显升温。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今年为美国大选年,很多政治人物有意让中美贸易成为选举中的一张牌,因而近期美国对中国挑起种种贸易摩擦,政治的“魅影”在其中若隐若现。

    美国对中国实施“双反”措施的法律依据是《乌拉圭回合协定法》,这虽与世贸组织(WTO)颁布的《世贸组织反倾销守则》的框架大体一致,但其背后更多的是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里面还涉及到不少贸易保护的条款。这与《世贸组织反倾销守则》避免贸易壁垒的精神相悖,也被国际上多数国家竭力反对。

    当然,让一国法律凌驾于全球通行法律之上,估计也只有美国这个所谓“老大”能做得出来。美国这样做,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国总统大选因素外,也许还有美国对中国日益崛起的担忧。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让全球“老大”美国心存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对中国产品频繁挥舞制裁大棒,而中国却频频示弱,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偶尔看到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希望美国政府恪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共同维护自由、开放、公正的国际贸易环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但这只是隔靴搔痒,难以收到效果。

    由于美国的“双反”调查,导致中国输美产品有的损失少则达几千万,高的则有几亿美元,甚至整个行业的出口都要面临“灭顶之灾”。

    中国在对美国输华产品使用制裁方面显得十分谨慎。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有在2009年9月27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从美国进口的部分肉鸡产品启动“双反”立案审查程序。其理由是,中国畜牧业协会代表行业内20多家大型鸡肉生产商向商务部递交了关于对进口美国的白羽鸡肉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请求。

    中国此举被认为是贸易回击,以报复奥巴马2009年9月11日决定启用“特保条款”,对中国进口的部分轮胎类型实施3年惩罚性关税。回过头来看,中国对美国肉鸡产品的“双反”调查,只是警告含义大于实质性的贸易报复举措。此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中国对美国产品进行新的“双反”调查。

    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在中美贸易中,美国输华产品就没有什么薄弱环节?答案是否定的。只不过有人担心中国反制美国,可能会让自身受损更大。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人正是摸准了中方这种畏惧心理,才一再得寸进尺,挑战中国的利益红线。

    在美国对中国产品频频发起“双反”调查的情况下,中国却没有对美产品发起一次像样的制裁措施,这是不正常的。当然,这只能说明中国还没有有效运用制裁的能力。既然美国要迫使中国拿起制裁的“大棒”,那么,我们也应找到对方的软肋,不时对美产品发起“双反”调查。虽然双方不能打成平手,但也不至于一边倒。(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美对华频挥贸易大棒 损人不利己

 

    应对严峻国际贸易形势必先自我挑战

 

    警惕“公平贸易”的虚伪性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