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表示,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惩治预防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统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对此,有学者表示,各地数据造假的情况较多,特别是在经济状况不好的地区,“这种现象太普遍了,调研时就能看到”。(4月10日《新京报》)
对于统计领域的数据造假问题,马建堂局长可谓深恶痛疾。今年2月14日,马建堂发表公开信,要求企业对任何暗示、授意甚至强令企业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应坚决予以抵制,并积极进行举报。4月6日,针对媒体报道《经济数据造假?地方政府设置事前审核》,马建堂批示各地不得干预企业数据上报,确保企业真实、独立上报统计数据。
数据统计是实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认识国情、民情,制定政策、规划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统计数据必须客观严肃和真实,但一些地方为何会干预统计数据上报?因为,对于不少地方而言,相关统计数据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还掺杂着地方官员个人的虚荣心和政绩的功利性成分,以至于不惜冒国家和集体利益受损风险,夸大事实、隐藏问题。
进一步说,统计数据造假的内在逻辑就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一方面,由于当前统计部门独立性不强,高度依附于行政部门,让行政部门在统计数据上造假有着良好的先决条件和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当前对官员的评价考核机制仍然过度依赖于数字,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获取更耀眼的数字“按需报数”迎合上级,作为邀功或是升迁的“垫脚砖”。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的官方统计数据“打架”屡见不鲜。2005年3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披露:上一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2005年3月11日新华社)而在“打架”背后则是越趋严重的“浮夸风”,据统计显示,仅在2003年的统计执法大检查,全国共查出统计违法行为62000多起。
要打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圈,还原真实的数据,一是要不断强化统计机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要加强对统计数据造假者的监督和问责,给“官出数字”设置重重障碍;二是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剥离依附在“数据”上的官员现实利益和权力诉求,让“数字出官”没有现实依据。这样,不仅官员不能随意在统计数据上造假,也没有任何造假的必要。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