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老字号协会近日宣布了第三批广州老字号。至此广州已有78家“广州老字号”。唏嘘的是,广州老字号协会也同时表示,海珠大戏院、成珠酒家、鹤鸣鞋店、亨得利等四家老字号企业已经停业,只能将他们的品牌交给国资委保存,也不知何年再有企业入主去振兴了。
从老字号的感受来说,政府部门应该是其后盾,历史沉淀是其背书。无论立足过去还是走向未来,老字号都不敢轻易有损于市场,选择短期行为。可除了历史感和荣誉感之外,老字号大多都埋怨并没享受到有什么“政策利好”。言外之意,老字号普遍存在一种面对市场的强烈焦虑感。除了期待政府会减租减税、给予补贴、推广宣传,老字号很难有什么自我蜕变的良方。
愚以为,广州政府保护老字号,保护的是一种商业形象而不是具体的一个个企业,毕竟政府不是企业的大老板。老字号如果不是事关行业命脉的,那政府基本是不会去有什么特殊政策倾斜的。即使是规模稍大的单位,也可能因为不适应市场需求,最终走向被兼并和倒闭。至于一些戏院、酒家、鞋店之类的街坊老字号,更要在行业同质竞争中出类拔萃,稍微在老字号上面幻想多了都可能被无情淘汰。
城市裂变,街坊也在变,30年前的广州街头都是说广州话的人,全省人民都会跑去南方大厦,粤人价值观相近,老字号也就能鹤立鸡群。可30年后的广州,游走广州的人群,早就已经变成了价值观千差万别的全国、全世界人民。即使广州人,也有相当部分的消费能量也已经移到了70、80后人群身上,从而产生新的消费模式。老字号大多停留在强调手工制作、质量上乘的宣传,当然适应不了异质的消费样式。相对而言,新兴企业的冒险因子、市场触觉更加发达,机制更加灵活能动,人们未必会继续青睐老招牌。最后,一些老字号只能自我传承、守朴抱拙,经营那难以做大的市场。
老字号可以用来怀旧品味,也会继续拥有老街坊的追捧。不过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购买老牌产品,已经不足以成为民众消费的最大动因,相反,它还会成为一部分人本能回避的东西。看看柯达这类企业的没落,看看许多国际巨头还没资格成为老字号就已经消失的现实,我们就知道市场份额永远都不是靠政策能保得住的。一种商业模式如果不能跟随消费形态的变化而变,那么给予再多的荣誉、政策都可能成为一种难以转身的历史包袱。
相关评论:
“老字号”餐饮品牌当珍惜
打造“老字号”一条街,如何
京华时报:保护老字号是保护京城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