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美堂
3月24日,罗先生在深圳宝安机场坐飞机去福州,不过他随身带的美国名牌芝宝打火机被机场安检禁止带入飞机。罗先生花了150元,被机场安检员介绍用“机场快递”把打火机寄到福州。不料货到时显示送货机构却是宅急送,费用仅为18元,还有132元到底被谁拿走了?(3月29日《广州日报》)
收费18元的宅急送,变身“机场快递”后身价倍涨,机场式宅急送为何如此暴利?
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而言,罗先生是相对自愿地花这些钱快递自己的名牌打火机的,而当他收到物品时发现显示的机构是宅急送,知道费用仅为18元时,自然会产生遭遇“霸王条款”和商业欺诈的感觉。
如果说,机场方面能够解释清楚多出的132元钱去了哪里,具有怎样的合理性、合法性,消费者应该会多一份释然。机场方的回应是笼统的,仅解释称这是一项“新近推出的特殊便民服务”,将对该项目进行改善,进一步细化收费标准等。然而,高出宅急送近7倍的收费标准,不知是否经过物价部门的审核批准——若经过批准,其收费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若未经批准,则属于违法违规经营。
“关键是要敢于亮账本”,这是广州白云机场董事长卢光霖不久前在谈及机场建设费时说的话。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和陈华伟分别对收了20年的机场管理建设费提出质疑。同样涉及机场,“机场快递”多收132元的“账本”又在何处?
全国人大代表陈华伟在谈及机场建设费时曾表示,“一是收得不明不白,二是强加于人,三是铁打不动,四是去向不明”,这几点同样与“机场快递”的情况吻合。掌握一些垄断资源的行业,应该不时提醒自己,是谁赋予其相对垄断的特性,并基于此多一些透明和公开。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