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至2月,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在内的国有企业经济出现了2010年以来最低的营收增长和首次利润负增长。对此,国务院国资委的应对之策是启动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在近日国资委召开的央企开展管理提升活动视频会议上,国资委主任王勇表示,“通过管理提升找出风险点,止住出血点,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保持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平稳运行良好形势至关重要。”(3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
国务院国资委将中央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同行业世界一流企业进行了详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央企当前在管理上同世界一流差距很大,特别是基础管理方面总部高效管控能力薄弱。同时,国资委研究也发现,一些原本被认为可能出现收入利润大幅下滑的企业,其最终的经营结果却比预期好得多;而一些长期利润不错的企业,反而利润增速低于预期,其原因就在于前者提前加强了管理。
这样的对比说明,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利润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国资委在当前企业生存困难的情况下,提出从今年3月起,要利用2年时间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以“强基固本、控制风险、转型升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管理提升活动的原因所在。
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最终都要反映到商品价格中去。如果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很可能要面临破产的境遇,因为市场的充分竞争使得其很难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问题是,有不少央企处于垄断地位,市场竞争的匮乏使得其很容易把成本转嫁到自己提供商品的价格中,比如石油巨头,一旦市场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就以自己承担了政策性亏损作为涨价的要挟手段,而且屡试不爽。
要让央企盈利彻底转变到向管理要效益的正常轨道上,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比如对企业管理水平、运营成本等,引入由独立第三方进行常态化监督和评价机制,才能遏制住一些垄断央企习惯性将低水平管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冲动。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