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难题,我们就是要敢于为群众‘兜底’,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近日在基层采访时,听到一位街道干部反复讲这样的话。
敢于为群众“兜底”,字字铿锵,落地有声,饱含着真心为民的情怀,流露出知难而进的锐气,彰显出勇于担当的豪气。反之,缺少“兜底精神”,有违时代要求,有悖执政理念,有损党的形象,有负人民重托。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干部,遇到矛盾和难题时不敢“兜底”:遇事遇物,心中无底,优柔寡断,矛盾越积越多,问题积重难返。有的干部不愿“兜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太平官,做老好人。有的干部不善“兜底”:头脑一热,拍胸脯,说大话,办事粗枝大叶,干事虎头蛇尾,因缺乏“兜底”应有的素质和本领,常失信于民。
古人言,持公去私,民其允怀。执政者用公心除去私心,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不敢“兜底”、不愿“兜底”、不善“兜底”,说到底都与私心有关,都是“私”字作怪。
因此,必须摆正公与私的位置,正视功与过的得失,厘清公与功的关系。群众利益至高无上,需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需要大批探路者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开拓创新难免出错,关键要在失败中善于总结,才能走向成功。公与功,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追求进步、要求上进本无可厚非,但要建立在一心为民和一心为公的基础之上。
敢于“兜底”,勇于担当,常常会招来非议,引来猜忌,惹来麻烦。由此看来,真心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撑腰,真意为敢于“兜底”的干部“兜底”,同样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会锻造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那些敢于“兜底”、勇于担当的能人才会脱颖而出,那些“会落实、能创新”的干部才会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推向前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一切工作的终端,基层干部尤需“兜底”精神。这里的干部每天面对的是群众生产、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必须及时、稳妥地加以解决。敢“兜底”,不是瞎“兜底”,乱许愿。对那些一时不能解决、短期难以实现的诉求,也要跟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寻求群众的理解。这,也是一种负责的“兜底”。
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抖擞精神,敢于“兜底”,乐于“兜底”,善于“兜底”,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