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方网报道,日前,上海版的“青团标准”已制定完毕,其中明文规定青团里不能使用“亮蓝”。我觉得,这是“青团标准”里头一个值得称道的亮点。
青团主要原料是麦青,但其非常不稳定,做好次日颜色就可能变深。所以有些厂家会添加少量亮蓝,以保持青团刚“出炉”时鲜亮的“翡翠色”。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本来消费者凭目测就能分辨青团是否新鲜。加了亮蓝后,新鲜与否就雌雄莫辨了。所以说,上海版“青团标准”禁用亮蓝是一个进步,可防止生产厂家和销售单位浑水摸鱼,出售不适合进食或过期的青团,损害消费者健康和利益。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越来越广受关注。去年爆发的瘦肉精、塑化剂、病菌门、毒豆芽、地沟油等等食品安全事件无不轰动一时,以致有人发出“吃什么才安全”的疑问。虽不能说谈“食”色变,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加强监管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当说,上海在这方面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特别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各方齐心协力、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积极维权,实现了“平稳有序、安全可控”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零事故”的目标。这笔珍贵的财富,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但真正实现食品安全也并非一蹴而就,很多尚未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也提醒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例如,上海食品消费的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这就给监管提出更高要求;还有企业诚信体系不完备、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等“短板”需要解决。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上海正采取各种创新举措来保障食品安全,如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启动了“食品安全下社区”,让消费者家门口可维权;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从田间到餐桌”覆盖全食物链的监测网络。此外,新的《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将大幅提高赏金,鼓励市民揭秘更多食品安全黑幕。
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居安思危、群策群力,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就一定能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也一定能实现“成为食品安全最好的地方之一”的目标。食品安全领域是这样,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