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奖不公是个让人生畏的“坏制度”

2012年03月12日 15:32   来源:中国网   王传涛

  3月10日下午,武维华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提出,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8.5%的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3月11日《新京报》)

  武维华委员的一席话,道出了学术科研领域尤其是科技评价奖励制度领域的“潜规则”。许多对于学术领域不甚了解的人看到“近8成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不公”的现实之后,不禁哑然失语。学术评奖机制如此不公,科学技术又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完成复兴?而钱学森先生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又如何才能得到正解?

  我们常说,一个坏制度会使好人变坏。放在科研领域,近8成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的现实,就好似那个坏制度。在公平正义阙如的科技评审领域之中,不知道会有多少对科学技术创新怀揣伟大梦想的人在冰冷的现实之中碰壁。而年轻人对于科研的一腔热血,又怎能得到释放。可以说,科技评奖不公就是科研领域那个让人生畏的“坏制度”。可以肯定,如果我国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得不到改善,科技复兴仍然遥遥无期;回答“钱学森之问”,仍然只是个传说。

  科研评价奖励制度不公,会打消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性。第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下高校之中考研异常火爆。可是,平心而论,想考上研究生又不想搞研究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考研,只是为了“考”,而不是为了“研”,我国的科研与学术的人才自然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王文采院士曾讲,“大学没有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科学人员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事实上,出现这样的局面,这绝非只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与科技评价奖励制度也不无关系。

  还有一个例子不得不提——自2000年国务院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以来,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2年中出现了8次空缺。当然,这样的结果说明了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的现实,另一方面,我国学术界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积极性并不高。造成创新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其中有一条毋庸置疑——那就是在科研领域,无论是什么学术类奖项,都存在着严重的评审不公。

  在笔者看来,科技评奖不公的根源有两个。其一,权力对于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干预过多。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型机构、科研设计咨询类企业,只要是有科技评价奖励,官员和领域首先会牵头而出,以至于一些真正“创新者”,或者根本挂不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只能出现了名单的末端;其二,评审制度不透明,充斥了太多的暗箱操作,拿之前的“汉芯事件”为例,评审过程之中,出现了那么多的造假程序都不曾有人发现,足见我国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科学技术奖励评价体系,如果丧失了起码的公平正义,造假抄袭与徇私舞弊自然不绝于耳。对于致力于科学技术复兴的我国学术界而言,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现在武维华委员道出一个残酷的现实,这就像苦口的良药与逆耳的忠言,虽然听上去很不中听,但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显然,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