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秦岭呼吁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更人道的临终关怀,受到了广泛关注。由此引申的话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完善,让公众得到更有效率、更便捷、更人道的医疗服务?来自上海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借助“制度微调”。(3月4日《新民晚报》)
上海代表提议的“制度微调”,切中目前医疗制度的缺陷,反映了广大百姓的呼声,我们十分赞同。
应当肯定的是我国新一轮医改取得的成效,尤其是医保制度的进展。正如卫生部部长陈竺所说,本世纪初,中国农村80%的人没有医保,城市有一半的人没有医保。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进入一个具有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行列。特别是上海医改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已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医保范围扩大,已实行全覆盖;综合减负门槛降低,医保报销范围扩大。正如法新社日前撰文积极评价中国医改进程,认为中国医疗服务和改善医疗保险取得了长足进展。文章援引英国《柳叶刀》周刊报道中的相关统计说,截至2011年,中国医保覆盖率和医保报销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比例均有大幅上涨。
但是,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依然比较严重,究其原因,医疗制度的缺陷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近日,秦岭的公开信就是一例,他如实指出了目前医疗制度的缺陷,以致他的身患癌症的父亲几度转院,身心疲惫。
日前,来自上海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借助“制度微调”。其实,上海正在试点推行“制度微调”,它的效应已初步显现。
“制度微调”,能让病人能得到更人道的医疗服务。现在,上海决定对于晚期癌症病人,给予专门接诊收住。在全市17个区县都确定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设立“舒缓疗护”病区,配备专职医护人员,专门接诊收住癌症晚期患者,使临终病人得到最人道的关怀。
“制度微调”,能让病人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去年上海的门急诊量高达1.9亿人次,其中有相当比例是慢性病患者。慢性病人要长期服药,而医生一次只能开一周的药,不得不每周“来回跑”。据了解,如此折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保预算的限额。面对日益高涨的“开药改革”呼声,去年6月,市六医院开始这项制度微调。上海市医保局承诺:如医院改革开药制度,满足慢病配2-4周药的需求,那么,医保需要补充多少预算,就补充多少。这样小小的“微调”,效果明显。一是节省大量重复开药时间,门诊复诊率下降10.56%;二是普通门诊人满为患的现象大幅减少;三是慢性病人挂号费、往返交通费等负担也随之减轻。
“制度微调”,还能让公众得到更有效率的医疗服务。目前,市级医院日接受门急诊量几乎达到近万人次,在自然流程模式下形成了3个高峰,即挂号、就诊、检查高峰。患者平均在门急诊要停留3小时以上,除去医生诊查10分钟左右,其他时间均消耗在非医疗时间上,以致病人看病比生病还要痛苦。如何“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群众就医?上海有的医院推进“制度微调”,预约诊疗挂号、优化门诊流程。实行预约时间挂号,自助挂号,可有效缓解“三长一短”(挂号排队、缴费排队及取药排队时间长和看病时间短)问题,大大提高就医效率,减少等候时间。
“制度微调”,切中的是制度的缺陷。如住院床位紧张、看病排队等候时间长、自我血糖测试困难等,正如奚美娟代表指出,医疗制度的微调,从中受益的不仅是病人,而是整个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制度微调”,也凝聚了上海代表对医改的观察,折射出他们对医疗制度的思考。如今上海“制度微调”正在试点之中。我们希望,这样行之有效的“制度微调”,能尽快推广、实行,在全国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