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谭浩俊: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中的悲凉与无奈

2012年02月22日 1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1年11月,温州商人林春平6000万美元买下美国大西洋银行,后来更名为新汇丰银行。林春平称,美国大西洋银行的控股方当时负债20亿美元,最初开价6亿美元。此前十年,温州民间资本在内向国务院申办成立华侨银行,在外选择意大利尝试成立欧联华人银行,均告失利。(2月21日人民网)

    林春平对美国大西洋银行的收购,似乎很难像其他收购行为一样,让人产生兴奋和自豪感,甚至有某种悲凉和担忧。这种悲凉和担忧,显然不是来自林春平,而是来自金融管制,来自民间资本没有出路,来自民间投资者的无奈。

    民间投资者曾经对包括“新36条”在内的相关政策寄予厚望,也曾经为实现这样的希望努力过。但是,现实告诉他们,这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当这些政策步入现实,留给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的,可能就是一个个无法跨越的门槛和障碍。

    资本追逐利润、追逐利益并没有错。关键是,给资本逐利设定怎样的规则、怎样的程序、怎样的通道,如何引导资本按照游戏规则去追逐利润和利益。

    民间投资者要求组建民间银行,这个要求应该不算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观念和思维应当可以适应这样的变化了。不然,也不会出台诸如“新36条”这种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也不会在政策中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那么,为什么不能说到做到呢?为什么要让“狼来了”的故事,在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中不断重复呢?

    必须充分尊重的一个事实是,目前,中国民间资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这些民间资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发动机”;用不好,则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挖坑机”,让中国土地上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坑”,甚至“陷阱”。这些年,房地产市场爆炒及地下金融过度活跃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民间资本没有出路的后果。更可怕的是,由于他们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导致民间资本外流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能不说,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的举动,既是一种无奈的制度倒逼,也是一次无声的抗议。因为,林春平非常清楚,凭借他的实力,不可能在金融机构林立的美国有多大作为。他所采取的低息吸收存款、高息存储其他银行,赚取“利差”的做法,并不具有真正的金融内涵。如果国内金融管制松一些,如果他能在国内组建民间银行,他一定不会到美国去收购银行。而这样的收购结果,一点也没有收购实体产业那么美好,说白了,就是资本外流。

    对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来说,林春平的收购行为,是一次破冰之举。但对国家来说,可能开了一次不好的先例。如果其他民间投资者也效仿林春平去收购外国银行,且这些银行根本不能到国内来经营,那等于是将中国人的钱送给外国人使用。这应当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眼下,从上到下都在强调为民间资本寻找新的出路,都在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实体产业。如果不在操作层面上下些功夫,不在操作层面上真正扫清各种障碍,民间资本是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地就回归实体产业的。因为,留给他们的,不是门槛,就是壁垒。相反,地下交易,倒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

    现在看来,有没有政策已不是问题的关键,有了政策能否进行实质性操作才是最要紧的。不然,政策和制度摆设越多,可操作的空间就越小,留给民间投资者的想象空间也会愈加狭隘。也许,只有迈过操作层面这道关口,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规范民间信贷和民企融资需标本兼治


温州民间金融风暴潮背后是民企的成长烦恼


温州民间借贷“步步惊心”警示啥


垄断不破民间资本难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