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垄断不破民间资本难活

2012年02月16日 07:2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赵民望
    这是一个已经可以望得见春天的季节,逆境中坚持的中小民营企业感觉到了拂面而来的春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有关座谈会上表示:上半年将制订民资“新36条”的实施细则,而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温总理在作上述表态的时候,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新36条”其实已不新了,民间资本四处碰壁的困境更非一时一地。种种制约所制造的民间资本的现实境况,只能用雪上加霜来描述。感观或许不够全面,数据当能做出真实的判断。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月份进出口总值2726亿美元,同比下降7.8%。其中出口1499.4亿美元,下降0.5%;进口1226.6亿美元,下降15.3%。进出口双双进入负增长区间。我们所面对的这一组数字表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单月进出口增长情况最坏的一个月出现了,这也是近两年来进出口首次同时出现负增长。

    与出口相比,进口的下滑更值得关注,因为即使有春节因素,同比下滑15%也是过大了。在这个数字下滑的背后,有内需可能进一步萎缩的预警;而与加工贸易有关的进口下跌,也预示着未来出口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

    一边是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一边是经济结构失衡的长期累积,内需就此成为化解这些矛盾的关键。事实上,我们的选择只能有一个:放活民间资本,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尽管这样的认识早已出现,政府也为此出台过数次的措施,其中包括一度被认为是史上之最的“新36条”,但是没有结果只有文件。不见落实的“新36条”只具象征意义,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受限,玻璃门、弹簧门便无处不在。

    正是这样的背景之下,决策层意识到只有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才能缓解经济发展的困难,而且能够推进整个社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就此提出:要明确时限,抓紧出台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配套政策。对垄断行业和相关公共服务等领域,应该合理规定民间资本准入门槛。

    温家宝总理有关“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实施细则制订出来“的回应,无疑是各方共识凝聚的体现,激活民间资本进程的突破或即将出现。

    仅有预期的乐观显然不能有效激活民间资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政策。广东省政府最近出台的《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有56条,重点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引导和放大作用;税收优惠政策;行政收费、社会保险缴费、土地价格上的优惠;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强化公共服务等等。从政策上看,广东的“56条”具体又务实,其“执行不力者通报批评”的处罚性措施,无不凸显广东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决心与意志。

    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是值得肯定的,对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定是多多益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解放民间资本的根本出路并不在优惠政策层面,事实告诉我们:民间资本始终难以逾越的是体制制造的障碍。也就是说,允许垄断壁垒林立,就等于任由民间资本自生自灭,也谈不上放活民间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只能是口号。

    利润惊人的银行是垄断的最大受益者,面对公众的质疑与批评,监管者拿出了一个《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要求4月1日起各银行对于服务收费项目明码标价。要知道,数次整治下的银行收费乱象不仅长期存在,而且收费项目从数百种激增至数千种,收费标准也不断提高。此次办法中的部分条款反而从法律上为银行收费开绿灯,难道“明码标价”不会成为银行收费合法化的依据?

    银行业并非特例,当前针对垄断行业的改革相对滞后,不公平竞争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掣肘所在。因此,“新36条”的实施细则固然值得期待,但是唯有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才是破解民间资本困局的最终出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