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启国债期货时机成熟

2012年02月13日 07: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钮文新

    国债期货再次跃然眼前,感慨良多。

    17年前,国债期货清盘之时笔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现场,所有参与平仓的交易者都在刻意压低音调、神情严肃。那一幕情景今天依然历历在目。

    那次国债期货事件之后,一批“新中国第一代证券人”离开了这个市场,整个市场管理层经历了一次大洗牌。

    为什么会有国债期货市场当年的关闭?分析很多,但主要都把责任归咎于市场的混乱。一些像“中经开”这样的投资机构,由于可以准确把握国债偿付时的“保值贴补”,从而在市场上占尽优势,而充当空方的上海券商,则处于劣势。

    “国债收益的保值贴补”许多人可能早就淡忘了,这实际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殊产物。发行国债的时候,CPI比较低,所以国债的票面利率也低。但是,由于政府当年推进价格改革,使得物价连续大涨,老百姓购买的国债实际亏损严重。为了做出补偿,财政对到期国债收益实施“保值贴补”,按照CPI涨幅与国债票面利率之间的差额,政府予以补贴。最高的时候,票面利率加保值贴补,国债到期收益率高达27%。

    所有恶性市场事件,其实背后都是多空双方对“保值贴补率”到底是多少的认识差异。1994年之后,中国CPI涨幅已经开始回落,空方认为“保值贴补”会随之回落,而多方不以为然。整个市场都在“赌”保值贴补的高低。这就是当年的国债期货市场,高通胀和高保值贴补率使得国债期货市场炒作空间巨大,价格也因此而大起大落。

    所以笔者认为,当年国债期货市场混乱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关闭它的关键原因是在于:包括国债在内的所有利率都没有实现市场化,而且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建立,CPI的稳定机制根本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利率期货,他基本上不具备发现价格功能,再加上根本不适宜国债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不能即时监管,甚至存在监管漏洞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国债期货关闭的原因。

    现在当然成熟多了。对于期货市场的监管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最关键的是,中国要想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债期货是项必不可少的工具。

    现在,中国的利率基准有许多。比如,银行存贷款利率被央行管制,客观上它发挥了存贷款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有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另外还有以国债和央票走势共同构成的收益率曲线等等。

    当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之后,债务形态的资本市场定价应当以谁为准?当然应当是同期国债的收益率。但国债现货市场的交易很不充分,现在大多数国债由商业银行持有,基本是持有不动,到期兑付,就算持有期内利率市场大起大落,国债现货交易也很难实际进行;再加上机构间交易,不能充分反应整个市场对利率变化的看法,所以必须有一个交易充分,且全面反应社会各界对利率走势看法的国债市场,这才可以构成有效的基准利率体系。这样的市场非国债期货市场莫属。

 

  相关评论:

 

  化解国债危机需多管齐奏

 

  如何看中国持美国债退居第二

 

  日本买中国国债 是互利双赢之举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欧盟强征“碳税”如意算盘背后    2012年02月13日
  • ·公车限行不如公车限购    2012年02月12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