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车限行不如公车限购

2012年02月12日 07:47   来源:工人日报   石述思

    不从观念上端正一些官员的权力观、消除特权意识,实现权力运行公开尤其是政府账本的公开,依法完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体系,加大问责力度,再完美的源头治理都会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在首都北京,为了解决拥堵和低碳环保,限制私车可谓双管齐下:既限行又限号。

    目前来看,执行得相当严肃认真。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公车,政策却显得无比温柔。

    虽说也摇号,但基本足额供应,其全天候上路更是始终继续。根据几年前的一个统计数据:在北京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中,除出租车外,公车与私车的比例为4∶1;私人轿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是8215.4元,而公务车则是50361元,高出5倍多。

    现实充满反讽:无论从践行低碳环保的角度,还是从遏制车轮腐败的角度,公车都应一马当先,不料再度落在私车后面。

    为了使公车的境界能尽快赶上私车,一份由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共同制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提出,将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后有关部门回应说:目前这只是一个倡议,并不具有约束性。而政府应该作为节能的先锋和示范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随后细心的群众发现,其实公车轮休并非首次提及,早在4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过硬性规定,多个省市也曾大力推广,但大多最终不了了之。

    麻烦就出在这个公字。由于是花公款购置,加上公权力在握且缺乏公众监督,公务员在使用过程中很难靠自身觉悟始终要求自己一心为公,于是绿色出行便天然缺失了自律屏障。

    其次,监督者首先也姓公,也是公车的获益者,在执行国务院规定过程中很难大公无私,加上缺少具体的约束和惩处手段,最后沦为公公相互,草草收场。

    本来吉林、青海、广东等地还探索了为公车贴标识等做法,以便于群众展开监督,由于缺乏更多辅助措施,群众监督起来远远没有围剿违章驾驶那么简单——可以派个老大爷当街一站怒砸闯红灯的机动车。结合现在公权力运行现状,监督不好没准还落个妨碍公务的罪名。

    更有专家指出,即使各地区各部门想认真执行上级规定,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执行起来其监督成本无比高昂——必须派员每日监控,且每周有那么多该为人民服务的车辆闲着,是一种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公众普遍对4年后的新方案能否顺利实施深感忧虑。据报道,江苏4年前曾出台对不执行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的惩罚条款,但江苏一位省级机关车队负责人表示:“从没听说哪家单位因此被罚”。怎么保证不重蹈覆辙?

    如果一个怀着良好动机的公共政策总是在执行中变成玩笑,势必会严重损失政府公信力,以及激化社会矛盾,加剧官民裂痕。

    应该相信,发改委等17部门联合出台公车限行计划是经过科学调研、充分论证的,从中得出的推论是:每周少开一天车不会影响政府办公。在确实找不到限制公车违规上路、实现公车合理受限的解决方案之前,更有效的办法却是直接裁掉五分之一的公车,从源头抓起,既好操作也方便行政和社会监督,极大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遗憾的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并下大气力治理,中国公车改革始终阻力重重。2010年,中国公车购置费高达800亿元,其中进口车增长一倍,其中无一辆校车。在年底各大部委公示的三公开支中,公车消费占到六成以上,伴随着超标、公车私用等违规之举频现。

    这一方面是特权思想作怪。一些官员将公车视为附加在官职上的既得利益,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一些地方预算不够公开,权力不受约束和监督的前提下,使得中央相关规定在一些地区部门沦为一纸空文。

    为此,部分地方探索了货币化车改,取消专车改发车补,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与官职挂钩,而非真正围绕工作需要,甚至在一些地方演化成“变相加薪”。目前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让人不明白的是:韩国的首尔市政府只有四辆公车,也没见整个行政管理限于瘫痪;美国只给正部级官员配备专车,特殊部门则按实际需要而非级别高低配车,其他官员全部使用私车,必要时用于公用,也没见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为什么中国一些地方政府非要养着超编超标的庞大公车车队呢?

    不从观念上端正一些官员的权力观、消除特权意识,实现权力运行公开尤其是政府账本的公开,依法完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体系,加大问责力度,再完美的源头治理都会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相关评论:

 

  对违规公车数量为何将信将疑

 

  长江日报:公车难“公”

 

  北京晚报:公车不仅仅去上香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物价局要有点危机感喽    2012年02月12日
  • ·富士康为什么变成了“鲶鱼”    2012年02月12日
  • ·银行,能否少收点“小费”    2012年02月12日
  • ·摘穷帽须得挖穷根    2012年02月12日
  • ·医保能套现 内鬼须严查    2012年02月12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