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东西为何由老外来纪念

2012年01月18日 10:14   来源:东方网   阮辰旼

  今天,GoogleDoodle换成了《大闹天宫》的动画形象,纪念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万古蟾兄弟112周年诞辰。久远的记忆,让人怀念。与此同期,近期3D版的《大闹天宫》也在国内一线影院热映,同样好评如潮。但是如果我们询问一下观看影片的观众,谁是《大闹天宫》的原创者,估计10个里面有9个半会摇头表示不知,再联系到google的LOGO变化,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东西要由外国人来帮我们纪念?

  其实万籁鸣兄弟不是google发起纪念而国内一片寂静的第一次,2011年屈原诞辰时,同样是google首先发起的纪念LOGO,但是国内却对此毫无反应,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名人、事件,有很多人我们虽然耳熟能详,但仅仅停留在事迹,很多诞辰、纪念,我们毫不关心,毫不在意,倒反而是远在地球那一端的老外格外上心,会去纪念这些中国的名人,让人觉得费解。

  归根结底,这取决于如今国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现在人文教育的缺失异常严重。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始终被隐藏在某个角落或者甚至避而不谈,为了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人文素养被学生、家长、老师纷纷抛弃,转而攻坚语数外,一切在分数上寻突破。80年代的学生由于娱乐活动缺乏,不少孩子还热衷于读书,在书本中吸收了不少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对书本的依赖程度也大大降低,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却并不一定让他们所接受的人文信息量爆炸,反而造成了他们在人文底蕴积累上的进一步弱化,于是,现在又的孩子不知秦皇武帝,不知唐宗宋祖,更别提屈原为何投江,只知道吃粽子划龙舟罢了。教育上对人文的弱化,直接也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流逝。如今很多城市,都已经逐步弱化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除了少数民族尚能独守一隅以外,汉族聚集地区,基本已经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发展,各种曾经的民间手工艺纷纷失传,很多民族习俗也不复存在,南方人鲜有吃腊八粥的习惯,重阳节插茱萸更是无从寻觅,我们虽然依然在端午节吃粽子、在中秋节吃月饼,但是在这些产品日益商业化的背景下,我们的端午节中秋节还残存多少文化的东西,也值得我们去打一个大大的问好。

  所以,在一年复一年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我们自己记起的少了,老外记起的反而多了,某些文化的东西,在中国本土或许难觅踪迹,却能在一些有一定年月的外国唐人街中可以寻觅到一二,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滑稽的现象。中央在2011年强调加强文化建设,其实也是发现了这样一种问题,一方面需要大力提高群众的道德观念,重铸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就是要重拾中华传统文化,重拾民族信仰,重建中国文明大国的形象。

  因此我认为,google的这一次抢白应当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不该仅仅用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去看google的LOGO变化,而是应该在中间反思我们的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让孩子少看半小时语数外,多看半小时书;休息天少玩半天电脑,去一趟文化的展览馆博物馆,都会是一种很不错的教育方式。

 

 

相关评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韩寒”

 

改革要有触及自身利益的勇气

 

“量产教育家”:又一个精神泡沫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