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韩寒”

2012年01月18日 07:28   来源:广州日报   李龙

    把公众人物、明星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混淆,甚至把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娱乐化为公众人物的明星效应,这种倾向无疑值得警惕。

    名人韩寒再受质疑,1月15日,知名博主麦田发表博客《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称韩寒之所以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完全是他父亲和出版人路金波“人造”、“包装”的结果。16日,韩寒对此正面回应,并以2000万元公开悬赏举证他的“代笔人”和“炒作团队”,称“我奉陪到底,造谣者,敢不敢玩”?

    韩寒背后到底有无“代笔人”,仅凭麦田的博文难以下结论。而韩寒的悬赏2000万自证清白细究起来也不具有太大的说服力。我们不想陷入真伪韩寒之争,但由韩寒现象所引起的对知识分子的思考,当是时下不容回避的话题。

    麦田在质疑韩寒的同时,已经将其定位为公共知识分子。有意思的是,韩寒本人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个角色,他说自己只是由着性子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而已。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广义地说,所有针对公共话题发表自己深刻见解,并进而引起社会关注、唤起他人作理性思考的人都可称作是知识分子。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知识分子,因为公共空间、公共舆论都需要他们的理性引导。

    然而在当下的中国,一些所谓的精英、专家,有时连起码的公众信任都难以获得,就更别谈什么知识分子担当了。前不久,微博上流行的知识分子互相“约架”,试图以拳头而不是辩论来寻求问题解决之途,更是让人笑掉大牙。因而,韩寒坚拒公共知识分子,自有其考虑。但现在的问题是,在不少人眼中,包括追随韩寒的“粉丝”、“挺寒派”都将韩寒定位为知识分子,特别是“韩三篇”发表之后,这种呼声更甚。

    这里必须厘清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在争议韩寒时,聚焦点针对的是其身份,还是其思想?毕竟韩寒有几个身份,公众人物、赛车手、作家、知识分子。倘若大家在争议韩寒时只是纠缠于其身份,而不是思考其博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和启发性,这充其量是在“消费”韩寒。像发博文质疑韩寒的麦田,其行为本身也受到了“利用韩寒炒作自己”的质疑。把公众人物、明星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混淆,甚至把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娱乐化为公众人物的明星效应,这种倾向无疑值得警惕。遗憾的是,从目前韩寒所引起的争议来看,身份关注似乎多过了思想关注,娱乐解读多过了理性思考。

    一个知识分子,不会因为身份、职业而丢失责任担当,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以对公共话题的思考,进而启发公众的理性反思,推进社会的进步,都值得公众推崇。但知识分子首先不能以错误的身份定位误导公众。同时,公众也须明白,知识分子不是明星,不需要盲目的崇拜,只需要思想的共鸣,以及对其思想的理性思考。

 

 

相关评论:

 

韩寒为何“并不很喜欢鲁迅”

 

韩寒,只不过是一只还没断线的风筝

 

韩寒入选见证中国的年轻一代的崛起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