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韩寒”

2012年01月18日 07:28   来源:广州日报   李龙

    把公众人物、明星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混淆,甚至把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娱乐化为公众人物的明星效应,这种倾向无疑值得警惕。

    名人韩寒再受质疑,1月15日,知名博主麦田发表博客《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称韩寒之所以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完全是他父亲和出版人路金波“人造”、“包装”的结果。16日,韩寒对此正面回应,并以2000万元公开悬赏举证他的“代笔人”和“炒作团队”,称“我奉陪到底,造谣者,敢不敢玩”?

    韩寒背后到底有无“代笔人”,仅凭麦田的博文难以下结论。而韩寒的悬赏2000万自证清白细究起来也不具有太大的说服力。我们不想陷入真伪韩寒之争,但由韩寒现象所引起的对知识分子的思考,当是时下不容回避的话题。

    麦田在质疑韩寒的同时,已经将其定位为公共知识分子。有意思的是,韩寒本人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个角色,他说自己只是由着性子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而已。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广义地说,所有针对公共话题发表自己深刻见解,并进而引起社会关注、唤起他人作理性思考的人都可称作是知识分子。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知识分子,因为公共空间、公共舆论都需要他们的理性引导。

    然而在当下的中国,一些所谓的精英、专家,有时连起码的公众信任都难以获得,就更别谈什么知识分子担当了。前不久,微博上流行的知识分子互相“约架”,试图以拳头而不是辩论来寻求问题解决之途,更是让人笑掉大牙。因而,韩寒坚拒公共知识分子,自有其考虑。但现在的问题是,在不少人眼中,包括追随韩寒的“粉丝”、“挺寒派”都将韩寒定位为知识分子,特别是“韩三篇”发表之后,这种呼声更甚。

    这里必须厘清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在争议韩寒时,聚焦点针对的是其身份,还是其思想?毕竟韩寒有几个身份,公众人物、赛车手、作家、知识分子。倘若大家在争议韩寒时只是纠缠于其身份,而不是思考其博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和启发性,这充其量是在“消费”韩寒。像发博文质疑韩寒的麦田,其行为本身也受到了“利用韩寒炒作自己”的质疑。把公众人物、明星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混淆,甚至把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娱乐化为公众人物的明星效应,这种倾向无疑值得警惕。遗憾的是,从目前韩寒所引起的争议来看,身份关注似乎多过了思想关注,娱乐解读多过了理性思考。

    一个知识分子,不会因为身份、职业而丢失责任担当,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以对公共话题的思考,进而启发公众的理性反思,推进社会的进步,都值得公众推崇。但知识分子首先不能以错误的身份定位误导公众。同时,公众也须明白,知识分子不是明星,不需要盲目的崇拜,只需要思想的共鸣,以及对其思想的理性思考。

 

 

相关评论:

 

韩寒为何“并不很喜欢鲁迅”

 

韩寒,只不过是一只还没断线的风筝

 

韩寒入选见证中国的年轻一代的崛起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