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最近报道称,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2012年至2020年,北京市每两年将评选20名“首都教育家”。这一举措引来政协委员炮轰,称之“太荒唐”。
从去年宁波的“乔布斯工程”,到中国伦理学会的“百万孝子工程”,再到如今北京的“教育家评选工程”。这一系列“量产计划”无不说明:“大跃进”虽已逝去半个世纪,然而那种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精神”,非但没有被丢进历史的垃圾桶,反而越发光大起来了。
按北京的速度,在2012年至2020年的八年中,便可产生出80名“教育家”。北京这一举措如若被其他地方、其他领域奉为“成功经验”而加以复制,届时可以预见,中国的“教育家”或其他“××家”将如过江之鲫,那时官方或许会自豪地宣称中国乃“教育强国”了。
怎样的人物才称得上“教育家”?这尽管在目前难以提出一个公认的标准,但也无可否认,无论是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甚或布鲁纳和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名字及他们毕其一生的教育实践,共同为“教育家”这一荣誉树立了标杆,且为世代普罗大众所认同。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家在为人、为学、为师、为文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比如,具有天下为公的终极关切、“有教无类”的博爱情怀、表里如一的品质、渊博的学养以及诲人不倦的责任感等等。
由此可见,教育家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更是一种人格境界。教育家不仅育人,更重要的是育心。其所追求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帮助个体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并藉此获得个体意志自由与生活幸福的终身助手,而非简单地应付考试、提高升学率的临时工具。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乃是集行动家、理论家和思想家于一身,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时代在呼唤教育家的出现,社会的发展也的确需要教育家,但真正的教育家,绝非根据某个文件定期批量造出来的,而是源于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实践,及其所展现的人性光芒。当然,这并非将“教育家”予以神化,而是说,从“教育能手”到“教育家”,毕竟有着很大距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的教育家,即便没有任何头衔和荣誉,也无损于历史和民意对其的认定与追崇。而人为定期批量造就的“教育家”,显然难以说代表了最广泛的民意。事实上,北京这一举措甫一出炉,便遭到70多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足见其社会认可度之低。
“量产教育家”,与“××家”、“大师”、“脊梁”等等各种满天飞的头衔,一道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功利、浮躁以及虚伪,共同制造了精神的泡沫。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