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育家请“干一辈子”

2010年05月07日 13:06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大学同学共度五四青年节,有同学问及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总理提到一位哲人说过,没有好的教育和环境,就出不了人才。他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杰出人才一定是创新人才。没有对既定成果的突破,没有在前人的脚印上走出新的脚印,就不会出现杰出人才。而这样人才的出现,除了本人的努力外,需要“好的教育和环境”。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必须在教育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大学不能止于传授知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就传授纯粹知识而言,由于15世纪印刷术的普及,大学已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如今“一网天下”,大学倘若还只是作一般的知识传授,就更失去存在的意义了。怀特海认为,“大学传授知识,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这就是说,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方法与态度,学会富于想象的思考。按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就是要“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正因为这样,大学特别强调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以便“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环境”。

    这就要深化大学改革。改革的重要一项,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大学有大学的规律,只有懂教育的人才能很好地掌握驾驳,从而造就“自由求索创新”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培育。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一直令人向往,就因为他是懂得教育规律的大教育家,他坚持学术自由,不怕学生“越出人类本身日常习惯范围的以外去运用思想”。他对当时教育部的无理干涉奋然表示辞职,他说:“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

    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这也是重要的一条。要成为教育家,娴熟地掌握教育规律,不是一蹴能就的。教育家要在教育事业上创造出辉煌,也需要长期摸爬滚打,也不是一跻能就的。有成就的教育家,多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蔡元培、陶行知、陈垣、梅贻琦等光辉名字,是人们所熟悉的。去年,温家宝总理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一位小学教师送行,这位“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名叫霍懋征,她有“官”不当,终身坚守教育第一线,以她丰富的教育经验,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被称为“国宝教师”。这种“干一辈子”的教育家,现在已成稀缺资源,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又是多么需要这样的教育家。

    教育家能在教育岗位长期厮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然有赖本人忠于教育事业,耐得住寂寞,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糟换岗,特别是能抵住“官本位”的诱惑,不挤向“学而优则仕”的路。同时,也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改变“官本位”的价值观,不是各行各业都以官为中心,以官为大、为官为贵,而是各以其对社会的贡献进行衡量。这样,人们就不会宁愿放弃专业上的追求,去谋个一官半职。那种众多教授争聘一个处长官位的现象,就有望不再重演,“干一辈子”的教育家就会逐渐增多。

    实际上,又何止教育一行,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各行各业都需要有“干一辈子”的专家,才能保证“行行出状元”,不断创造各个行业的新高峰。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身影    2010年04月28日
  • ·“教育家办学”是常识还是奢望    2010年03月02日
  • ·是“国宝”,更是“镜子”    2010年03月1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