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请“干一辈子”

2010年05月07日 13:06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大学同学共度五四青年节,有同学问及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总理提到一位哲人说过,没有好的教育和环境,就出不了人才。他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杰出人才一定是创新人才。没有对既定成果的突破,没有在前人的脚印上走出新的脚印,就不会出现杰出人才。而这样人才的出现,除了本人的努力外,需要“好的教育和环境”。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必须在教育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大学不能止于传授知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就传授纯粹知识而言,由于15世纪印刷术的普及,大学已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如今“一网天下”,大学倘若还只是作一般的知识传授,就更失去存在的意义了。怀特海认为,“大学传授知识,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这就是说,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方法与态度,学会富于想象的思考。按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就是要“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正因为这样,大学特别强调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以便“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环境”。

    这就要深化大学改革。改革的重要一项,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大学有大学的规律,只有懂教育的人才能很好地掌握驾驳,从而造就“自由求索创新”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培育。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一直令人向往,就因为他是懂得教育规律的大教育家,他坚持学术自由,不怕学生“越出人类本身日常习惯范围的以外去运用思想”。他对当时教育部的无理干涉奋然表示辞职,他说:“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

    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这也是重要的一条。要成为教育家,娴熟地掌握教育规律,不是一蹴能就的。教育家要在教育事业上创造出辉煌,也需要长期摸爬滚打,也不是一跻能就的。有成就的教育家,多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蔡元培、陶行知、陈垣、梅贻琦等光辉名字,是人们所熟悉的。去年,温家宝总理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一位小学教师送行,这位“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名叫霍懋征,她有“官”不当,终身坚守教育第一线,以她丰富的教育经验,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被称为“国宝教师”。这种“干一辈子”的教育家,现在已成稀缺资源,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又是多么需要这样的教育家。

    教育家能在教育岗位长期厮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然有赖本人忠于教育事业,耐得住寂寞,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糟换岗,特别是能抵住“官本位”的诱惑,不挤向“学而优则仕”的路。同时,也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改变“官本位”的价值观,不是各行各业都以官为中心,以官为大、为官为贵,而是各以其对社会的贡献进行衡量。这样,人们就不会宁愿放弃专业上的追求,去谋个一官半职。那种众多教授争聘一个处长官位的现象,就有望不再重演,“干一辈子”的教育家就会逐渐增多。

    实际上,又何止教育一行,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各行各业都需要有“干一辈子”的专家,才能保证“行行出状元”,不断创造各个行业的新高峰。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