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教人才要少点"飞鸽牌"

2010年06月09日 12:53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今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大学同学谈教育改革,谈到大学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当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呼吁教育家要立志“干一辈子”。我说要成为教育家,娴熟地掌握教育规律,不是一蹴能就的。教育家要在教育事业上创造出辉煌,也需要长期摸爬滚打,也不是一蹴能就的。有成就的教育家,多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育事业。我举了蔡元培、陶行知、陈垣、梅贻琦等名字,作为例证。

  近读一些有关高等教育的文章,看到成功的大学校长,大多是职业教育家,都有着长期从教的经历。例如,蔡元培曾任过爱国女校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前后13年;蒋梦麟曾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前后20年;梅贻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校长、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前后26年;罗家伦曾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校长,前后15年;张伯创办了南开大学,任职长达30年;如此等等。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职业教育家在教育岗位上,长期厮守,苦心经营,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结果。学校的品牌与他们的名望相互辉映,造就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辉煌。

  如今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发展很快,教育质量却不容乐观,即使是国内最好的大学,也难于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原因自然很多,内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如今“干一辈子”的职业教育家太少,而“干一阵子”的过客过多。有人形容现在的大学校长,“永久牌”少见,多的是“飞鸽牌”。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办好“树人”的学校,即使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的校长,也要悉心经过多年努力,方能取得成效。美国哈佛大学所以成为世界名校,历任校长功不可没。有统计说,它的校长任职时间一般都在20年左右,任职最长的一任校长艾略特,干了40年。美国其他大学的校长任职时间,一般也达12、2年,而我国大学校长目前平均任职时间为5、2年。我国大学校长有些本来就不是教育家,在校长位置上又是一幌而过,加以一任有一任的做法,工作上不断“翻烧饼”,如此怎能按教育规律办事,把学校办好呢?

  因此,办好高校,一定要有一批职业教育家在教育岗位上长期厮守,“鞠躬尽瘁”,胜而后已,死而后已。自然这有赖本人忠于教育事业,耐得住寂寞,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把教育岗位当作跳糟的跳板,特别是能抵住“官本位”的诱惑,不挤向“学而优则仕”的路。

  同时,也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改变“官本位”的价值观,改变大学的行政化倾向。这除了要改变以官为大、以官为贵的观念外,大学的一些制度措施也不能简单地照搬行政的一套。比如关于校长任期问题,就不宜套用公务员的规定,四五年就得换一换。如果某校长在岗位上做出骄人业绩,而学校的教师和同学又都希望他继续留任,这样的校长就可以继续干下去,即使到了60岁,只要身体还好,也可以像艾略特一样,做到七老八十。这样,能够充分发挥优秀职业教育家的作用,于国于民有利。

  大学如此,报社、出版社等文化单位,其质量的有效提高,也同样需要“干一辈子”的优秀的职业新闻家与出版家。拿新民晚报来说,其广泛的影响力,与老报人赵超构的长期奉献是分不开的。倘若他像公务员一样,60岁就退休,报纸在新时期就不会有“飞入寻常百姓家”方针的提出,也就没有了与时俱进的“节节高”。

  文教行业的有效发展提高,需要有忠心耿耿的职业化的优秀人才。他们不是“飞鸽牌”,而是“永久牌”,他们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而文教行业也不搞“官本位”,不以官位评高低,而以对社会的贡献分高下,欢迎优秀人才“干一辈子”,允许他们“干一辈子”。

(责任编辑:胡可璐)

延伸阅读
  • ·教育家请“干一辈子”    2010年05月07日
  • ·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身影    2010年04月28日
  • ·“教育家办学”是常识还是奢望    2010年03月02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