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叔”火了,缘于他今年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随后,一批校长的毕业致词也颇受关注。我是个反其道而行之的人,想以微薄之力为这把“火”泼点“水”。
依愚见,想要成为教育家的校长最好不要“火”,作为科学家的院士也最好不要“火”。当前中国缺乏教育家,正是在于太多从事教育的人,寻求的是“火”的“旺名”而不是“水”的“温润”。这便是“闻”与“达”的区别,当然,闻达兼具并非没有可能,但恐怕更多是“达而闻”。
教育家和科学家都是掌握人类大智慧的人,他们对公众所做的除了学术上的贡献,更有精神上的引领。精神引领的使命,要求教育家必须站在社会之前、之上,对大众保持一种呼唤的姿态,甚至可以说,人们只能永远保持一段距离地追随他。
全社会都为李培根校长欢呼雀跃,我能理解大众对官样话语不屑的心情,可我始终觉得,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它始终应该保留一份超然群外,它适应大众绝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用周国平先生一篇文章的观点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适应现实,而是为了不受现实奴役。
毕业典礼是个具有神圣意义的场合,之所以为“典”,是因为具有神坛的意义;之所以为“礼”,是因为它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课。它应该给学生们一些永恒的真理,告诉他们终极价值,交给他们终生的问题,值得他们一辈子去思索、去实践、去回答,并且代代相传,这才是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意义乃至大学存在的理由。在教育的“菜单”上,精神上的供给应该列于首要位置。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哈佛大学女校长福斯特在200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福斯特在演讲中说:“就算你们觉得它们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至关重要,是你们人生的北极星,会指引你们到达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生活的意义要由你们自己创造。”为什么即使明知不可实现,也要去努力呢?那是因为彼岸的召唤,根本不去眺望彼岸正是我们的“杯具”。她并不回避常被问及的现实问题:“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去了华尔街?为什么我们哈佛毕业生中,有那么多人进入金融、咨询行业和投资银行?”但她说:“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自己更关心的是你们为什么问这些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这才是教育家的智慧。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让学生们挥之不去、足够一辈子去思考的大问题。
我最欣赏的是这句:“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你们问问题,既是在问我,更是在问你们自己。你们在选择道路,同时又质疑自己的选择。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是不知确定自己所选的路对不对。这是最好的消息。这也是,我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的错。关注你的生活,对其进行反思,思考怎样才能好好地生活,想想怎样对社会有用:这些也许就是人文教育传授给你们的最宝贵的东西。”
从福斯特校长的演讲里,我读到了真实的关切,这才是一个教育家真正的情怀。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