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2011年,从“染色馒头”到地沟油,从“激素黄瓜”到“膨大剂西瓜”,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再度挑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从会场到食堂,本次“两会”上,餐桌问题始终是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1月14日东方网)
“餐桌问题”,说白了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关注热点。在新浪微博上,输入“食品安全”,可以得到超过330万条的微博。上海一家主要新闻网站所做的“你最关心的两会议题”调查中,食品安全话题名列榜首。
看来,餐桌问题始终是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方面,从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来看,食品是民生之本。人们常说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其实就是说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正因为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所以,餐桌问题始终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另一方面,从食品安全的现实状况来看,客观地说,中国食品安全基础还很薄弱。“早上喝一杯三聚氰氨牛奶,吃两个染色馒头,夹一根瘦肉精火腿肠,切一个苏丹红咸蛋,中午买避孕药喂的鱼……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广东省两会上,这个流传于中国网民之间的段子被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引用。这个段子虽然有一点夸张,但某种程度告诉我们,当前制假售假行为的猖獗。同时也说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众多食品安全事件不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更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在这种生活状况下,餐桌问题始终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也要看到,随着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被提到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以上海为例,在去年召开的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上,俞正声书记就特别强调,要通过最严厉的准入、最严厉的监管、最严厉的执法、最严厉的处罚、最严厉的问责措施,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努力使上海成为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为此,上海市率先成立了全市层面的食品安全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以后,不仅进一步构建无缝衔接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解决问题,而且政府相关部门还和各区县联合执法,开展了农业投入品、食品非法添加、“餐厨废弃油脂”、“瘦肉精”、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酒类、鲜肉和肉制品、私屠滥宰共10项专项整治。
同时,为有效处置食品安全重大事件,上海还专门开展食品安全重点整治的“亮剑”行动,严厉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例。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旭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说,检察机关协同公安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积极开展打击危害食品安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专项行动。依法快捕、快诉,共审查起诉危害食品安全犯罪80件210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59件109人,办理了生产销售“问题馒头”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并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地沟油”管理提出检察建议。
这让人感到,上海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治理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本次“两会”上,餐桌问题始终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不仅说明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还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也说明,2012年,上海食品安全监管正迎接着“大考”。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两会现场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五个最严”的食品安全监管“上海模式”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这预示着一个良好开局,建议制定出台更为严格的上海食品安全地方法规,“让违法企业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在食品安全守法的道路上不应有回头路”。如果真能这样重典治理,相信涉及食品安全的“餐桌问题”就一定会取得更让百姓放心的成效。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