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了。连日来,众多的网友和国人,深切地缅怀这位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他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中国两院新增院士名单在公众的热议之中。
人们越是细细梳理钱学森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越是感觉到目下科学界存在一些问题令人担忧。也许,在对科学界一些丑闻包括院士推荐人员中的评论,有的不免过激之词,甚至“不实之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是表达了中国广大老百姓对中国学术这片热土的心情——希望和期盼以钱学森的精神光芒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可以肯定地讲,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学风还是好的。但目前科技界确实也存在着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科技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在极少数人中甚至出现了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等严重违背科学道德的不端行为,学术生态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潜伏着危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学术的不正之风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是浮夸、浮躁,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浮躁、浮夸的另一个表现是“欺诈行为”。如虚报论文篇数;引用他人成果故意不加以标明;在自己的论文里不恰当地吹捧自己等。还有一种更严重的不正之风是弄虚作假,这在国外也叫“科研不端行为”,属于“旁门左道”的东西。“不端行为”主要有剽窃、假造科研成果、篡改真实数据等行为。有些科技工作者利用作为评审委员的机会,看了别人的申报材料后抢先发表别人还未发表的新概念、新方法。
把脉学术生态不和谐“病象”,它既涉及科学家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作风问题,也有单位、科学群体和组织评价科研成果的准则和方法问题,但从根本上讲,都涉及科学价值观,是因为一些人从思想根源上背离了科学的本来目标和价值。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滑坡、学术生态失范等现象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驱动。急功近利心态下的科研行为往往是扭曲的、变形的,极易导致学术不端。
但是,当我们看看我们的钱学森,就会更加为今天的学术歪风而难受。钱学森淡泊率真,以坦荡的襟怀诠释人生之品格,是多么值得我们当下“搞学术”的朋友敬仰和学习。钱学森不仅以自己严谨勤奋的科学态度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比如,钱学森有“七不”处世原则:一是不题词;二是不写序;三是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四是不出席“应景”活动;五是不兼荣誉性职务;六是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七是不上任何名人录。再看一看现在的一些“学术人员”,真的不知有多少人会“不好意思”。
我国许多卓有成就的老一辈科学家既是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又是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他们的实践表明,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不仅需要丰富的科技知识、创新的思维能力,还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顽强的拼搏精神。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潜下心来做学问、搞科研,要自觉加强道德自律,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坚决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端行为。好的学风,世代传颂,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优良的学术传统,如舍身忘我的精神、锲而不舍追求创新的精神等,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钱学森是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他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将影响和感召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请珍爱学术这方净土。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