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内无大学生”的本质是教育不公

2011年10月30日 09:58   来源:中国网   毕晓哲
    只要“某代以内”没什么,就被大人认为是“欠公平”的,然后需要通过“照顾”来解决“不公”,推而广之,这个社会上往上数“三代以内”曾经没有过的“东西”是不是统统都需要“照顾”一番?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圆梦计划”要求被推荐的考生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10月29日郑州晚报)

    按照人大的上述招生理念,推广到招录公务员上似乎也可以,只要某某考生“三代以内无公务员、没有做官的”,是不是也应优先“照顾”?本科招生如此,在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时是不是也应加一个“三代内无研究生标准”?只要“某代以内”没什么,就被大人认为是“欠公平”的,然后需要通过“照顾”来解决“不公”,推而广之,这个社会上往上数“三代以内”曾经没有过的“东西”是不是统统都需要“照顾”一番?

    这样的招生理念令人发笑,但实际上却是另一种不公。该选拔游离了真正的选拔优秀学生的目标,给人一种“轮流”上大学的味道。这样的“轮流”之下,对于同样优秀的““三代以内”偶然间出了个大学生的考生就是一种极大的不公。自主招生选拔的标准无论怎样还是应以考生本人素质为标准,而不是打上家庭如何如何、家庭成员曾如何如何的“烙印”。这样的“照顾”其实是对教育公平的亵渎。

    大学自主招生可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并不意味着自主招生可以“胡来”,标准可以乱定。别忘了我国的诸多重点大学没有一个不属于是公共教育资源,单独倾向于哪一个群体都是不公平的。西方发达国这有诸多大学,就是“老板”个人投资的,人家爱怎样就怎样,不会造成对教育公共资源的影响,但人大和同样面临如何自主招生标准难题的诸多国内大学恐怕不行。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来大学的自主招生实践给公众的感觉就是“摇摆不定”的标准,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前农村生比例高的时候从不提“照顾”,现在行政性有号召、有了提倡就要“照顾”,而且一下子“照顾”到了“三内以内无大学生”。试问,身为大学的“招生标准”真的应该如此随意吗?究竟为了培养人才,还是为“三代以内无大学生”的家庭“补漏”?这样的带有随意性也实际并不会消弥教育不公的招生“照顾”,无法让人看到大学的“操守”和真正的大学精神,看到的只是人大在如何招生和培养人才上的“迷失”。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