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欠账”不能一笔勾销。从这个角度看,是一种补偿机制,对以往的教育不公实行“理赔”。让那些“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机会”的群体看到希望,让阶层固化的土壤“松动”。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圆梦计划”要求被推荐的考生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10月29日《郑州晚报》)
不久前,公众为清华喝彩——10月18日,清华大学公布了该校“新百年计划”的自主选拔考试实施办法: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所有中学,均可推荐一名考生参加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他们一旦获得了资格确认,将在未来的录取过程中获得30—60分的分数优惠。此举,赢得掌声与尊重。有观点认为,清华招生新政是推动教育公平、打破阶层固化的有力举措。
高校,尤其是名校,维系教育公平是“份内事儿”,打破阶层固化是“衍生价值”。透过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变化,不难发现其共性:将优质教学资源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向农家子弟敞开大门。这是践行“穷人教育学”。尤其在当下,教育公平程度依然较低,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以自主招生的路径,推进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是一个突破口。
教育不公的“欠账”很多,总是要偿还的。在广大农村,“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确实存在,或还很普遍。贫困、上不起学、教育资源匮乏、高校名额“被挤占”……让不少平民没有实现“努力奋斗十八年”,更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就是从恢复高考算起,差不多有二三代人的时间周期。其间,确有很多教育公平“被拯救”,但亦有很多教育不公“被遗忘”。
三代无大学生,偿还教育不公的“欠账”。有网友认为,此政策有矫枉过正之忧,有哗众取宠之嫌。笔者看来,是另一种“父债子还”——社会欠下父辈的教育债,偿还给子女。教育“欠账”不能一笔勾销。从这个角度看,是一种补偿机制,对以往的教育不公实行“理赔”。让那些“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机会”的群体看到希望,让阶层固化的土壤“松动”。
草根有梦想,社会就是希望。人大的“圆梦计划”,虽显苛刻,甚至有点古板,但能让“农前代”、“农一代”们在子孙身上“圆梦”。“放弃上大学”已在不少农村成为普遍现象,并呈蔓延趋势。这是对教育不公的无奈,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失望。即便带有一定矫枉过正的政策,也是点燃他们的“梦想”,是连本带息的还账。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