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捅班主任幼子8刀是“耻感文化”作祟

2011年10月20日 07:15   来源:红网   贾林阳

  10月16日,西安周至县一名辍学男生持刀袭击了其班主任的幼子,伤者身中8刀,伤势严重。嫌犯目前被刑拘。据嫌犯自述,其父将家境贫寒的“家丑”曝给了班主任,他因觉得受到歧视而产生不满。事发时,他原本已放弃了报复的念头,但随后因老师的儿子“语气不好”行凶。(10月19日《西部网》)

  因感到被周围人歧视而产生报复杀人的念头,具备个案意义上的深层价值。通过分析,该辍学男生的行凶动机十分主观,从产生不满到行凶报复,整个过程都是他在“自以为是”。他以为别人瞧不起他,他以为老师得知自己的“家丑”会从心里鄙视他,于是便产生了行凶念头,直到最后付诸行动也是因为老师的儿子“语气不好”。那么他“自以为是”的心理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强烈的“被歧视感”?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羞耻感”,所谓“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无不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规范。所谓的耻感在乎的是“人言可畏”,“耻”字的写法上就是听到别人说自己后,就将想做的事停止不做了。因此,当任某自认为受到别人的嘲讽和歧视时,心中便产生了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于是他选择了辍学,选择了逃避。

  在耻感文化对人情制约的社会现实下,中国人教育孩子做这个不做那个时,常会动用到别人的“口”与“脸”。例如说那样会“被人笑”,会“丢脸”等等,这都是对“人言”感到可畏的初步培养,待到长大之后就常常惧怕自己的行动会“贻人口实”、“留下话柄”。已接近成年的任某,已经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浸染了很久,当感到“没有面子做人”时,他便想到了报复行凶,铲除那些使自己受到耻辱的人和事。

  在这起事件中,受害老师显然没有任何过错,她积极协调,免掉了任某的一个学期的学杂费,并向学校申请了500元救助基金,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做出和流露出任何歧视任某的事情和意向。那么不是她的错又会是谁的错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寒三春。现实中,我们看到太多教师对学生的蔑视、讽刺挖苦、言语打击、抱怨、冷漠、支配等心灵惩罚,就近的“绿领巾”就是一例。在问卷调查中,某中学一个班有80%的学生承认有过被教师言语中伤和侮辱的经历。在这种现实语境下,即使董老师没有对任某进行侮辱和歧视,但社会文化、周围环境以及教育缺陷已经在无情地刺激着他敏感和脆弱的心灵。

  正如《人民日报》撰文道,如何把握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向、进而制约人的行为方式,使其沿着对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定有利的方向发展,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