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还要“进门”

2011年03月25日 07:07   来源:人民日报   刘杰
      “问题找到一个,解决一个,也就少一个。”被称为当代乡镇党委书记楷模的文建明,针对四川营山县城南镇实际,推出一套“干部下访寻问题解决”机制,挨家挨户找问题,帮助群众解难题。数年下来,积怨化解了,难题破解了,干群关系和谐了,百姓收入7年翻两番。他被干部群众称为“治乱书记”、“唯民书记”。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比如信访,不光要开门接访,还要走下去进门送访,和群众一起做好群众工作。”安徽宣城市委书记高登榜这样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联乡、联村、联户,与基层致富带头人、贫困户、信访户结对子,每年入户不少于10天,解决实际困难不少于两件,以量化考核的办法,确保进得了门,住得下人,连得上心。

        从干部坐机关到挨家挨户找问题、解难题,从开门接访到进门送访,都是一者被动一者主动,表明新形势下一些地方的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态度和状态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安民先要知民,知民必要进门,开门走出来,进门坐下来,才可能和群众交上朋友,听到知心话、真心话。“你对群众感情到位了,问题自然就好解决了。”“当干部的,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去工作,就没有摆不正的事。因为你给群众一寸,群众就会还你一尺!”“把群众最苦、最怨、最急、最盼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哪里会有当不好干部的道理?”文建明的这些工作心得,道出的正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真谛。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干部“开门”已是不得已,甚至“进门”了还没有思想准备。说白了,就是对百姓并无真感情,心里其实没有装着百姓。缺乏这种感情基础,干群关系当然不调和,被要求去做群众工作,也往往事倍功半。你不与群众贴心,群众为什么要与你贴心?还可能跟你有对立情绪。你不真心关心百姓疾苦,解决实际难题,群众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你是来做做样子的,是来“贴金”的。

        山西平遥古城县衙门前有副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道出了为官为民的辩证关系和荣辱观,提醒为官者要亲力亲为,视民事如家事,视百姓如父母,因为自己也是百姓。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的干部,只有把自己当成普通老百姓,才能做个让百姓信赖的好干部。

        一些地方根据实际推出了不少群众工作的好制度,的确对干部产生了刚性约束。比如,宣城市还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办法,把“述联”作为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让百姓参与评议打分,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而当干部逐步完成对百姓的情感转化,从被动到主动、从冷漠到热心、从摆官架子到放低身价、从公事公办到促膝谈心,那么,制度的“紧箍咒”就会消于无形,干部也会发现自己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事实上,为民的理念正是这样深化的,干群和谐就是这样成就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