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何苦拿大学生之窘比农民工之优?

2011年02月28日 08:55   来源:荆楚网   李振忠

  2月27日《华西都市报》报道:26日上午,由成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中国成都人才市场承办的“2011成都春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中高端人才洽谈会”在新会展举行。成都人才市场对进场求职应届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应届生求职者认为这是正常的,工资待遇高低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农民工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的?低工资低待遇低回报,而所谓的“用工荒”也只是最近一两年之间的事儿。用工一荒,农民工劳动报酬看涨,这其实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就好像天旱粮食要涨价,过节蔬菜要涨价是一个道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并未看涨,并且还有大部分农民工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当地就业,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大城市才出现了“用工荒”。农民工由廉价劳动力到“香饽饽”的转化,岂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现象?

  八十年代大学生无比吃香,中专毕业生也可以找到响当当的职位明晃晃的头衔甚或官帽戴戴,而最近几年的大学生又是咋样的?不仅国家不再包分配,即便是就业的大门也越来越狭窄。名牌大学生卖猪肉自谋职业者又有多少呢?济南出现了大学生挑粪工,“挑粪光荣”“职业无贵贱”的光环之下,不也很能说明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严峻吗?

  学费看涨,校门大开,整个青年群体知识水平当然也在不断看涨。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当然也不断“看涨”。在地方企业、政府部门没有为大学生想好就业门路,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知识才能准备好“舞台”的前提下让大学生一窝蜂涌向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就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吗?高考挤破头,就业头挤破,最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弱势群体”。

  因此说,从最近几年的“历史”看,先是农民工“弱势群体”化,后有大学生“弱势群体”出现,这其实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必要对此遮遮掩掩。农民工讨薪仍然在不断上演,不过没有前几年来得普遍而已。“用工荒”起码对于农民工本身来说是福音,终于可以有人出大价钱雇佣农民工了。工钱看涨,实质上是农民工本身价值的直接体现,然而这也仅仅是一种还原和回归而已。总想着吃农民工红利的日子终将会过去,谁的劳动价值也不容“被廉价”化,农民工如此,大学生亦如此。

  如今轮到大学生“被廉价”化了,1200元,1300元,1400元的工资待遇是不是一种对大学生劳动价值、知识价值的非法蔑视非法盘剥?而那些还没有签约还没有找到工作只靠自己的父母养活的大学生又有多少呢?那些徘徊在人才人力市场周围待价而沽的大学生又有多少呢?

  说白了,今天的大学生与前些年的农民工是一对跨越时空的“难兄难弟”,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及用人单位、企业,应当彻底转变挤兑大学生挤兑农民工的心理和行为,为大学生开辟一片就业新天地,让人才、知识得以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才是根本。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民工服毒讨薪身亡的深刻警示    2011年01月31日
  • ·“神仙打架”岂能殃及农民工    2011年01月31日
  • ·“要死赶紧死”的制度让人绝望    2011年01月30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