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要死赶紧死”的制度让人绝望

2011年01月30日 09:43   来源:大河网   季建民

  河北农民工刘德军向老板讨要了两次工资,都因为遭到老板的拒绝而没有要到。第三次刘德军拿着剧毒农药讨要工资,却被老板告知:“你要死赶紧死,死了我给你双份钱(见1月29日《京华时报》)。”

  还有五天就要过年了,河北农民工刘德军却因为要不到工资而服毒。虽然经过医务人员的抢救,刘德军侥幸保住了性命,但是刘德军已经出现了肺部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没有挽救的可能。而1月14日在江门市高新区美艺印模厂,魏汝稳因为拦车向老板讨要工资,被老板开车拖行了约800米。被老板拖行的魏汝稳,左小腿广泛的挤压伤,左腿胫骨、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失血过多。医院的值班医生表示,魏汝稳有可能面临锯掉左小腿来保命的境地。

  不知何时劳动者的工资结算方式,不再是按月按时及时发放。而需要劳动者向老板讨要,劳动者向老板讨要工资,也未必就能讨要得来工资。劳动者在讨要工资的过程中,不能采取爬楼、爬吊塔、爬桥架等极端方式讨要工资。因为那样会造成社会恐慌情绪、会引起市民围观、会影响社会的秩序,会影响官员的政绩形象,因此这类行为是某些地方政府严厉打击的行为。虽然造成劳动者采取爬楼、爬吊塔、爬桥架讨要工资的罪魁祸首是那些无良的欠薪老板,然而在“逼死人不偿命”的共识下,被处理的只能是那些引发围观的讨薪者。

  讨薪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而且每到年底就是一个疯狂的发作期,而且每到年底就呈现出遍地开花的井喷态势。当欠薪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讨薪也就成为一种被动的应对。讨薪不再是劳动者的事情,参与讨薪的既有劳动部门、也有工会组织,参与讨薪的既有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又有共和国的总理。然而讨薪是年年依然上演的一个节目,就像是以前我们知道有春节,后来又有了春节晚会,春节晚会后来又成了春节的一道大餐。难道讨薪也成了劳动者春节的一道大餐?

  在今年1月4日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年终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会议上的“发飙”,怒斥欠薪的老板没有良心。可是在这种怒斥的背后总有一丝作秀的成分,尹蔚民部长“发飙”过后就一直风平浪静。直到本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才发布消息称,该部与发改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岁末的最后五天时间,能够为多少农民工讨到工资,又能解决多少劳动者欠薪的问题。欠薪老板没有良心,部长在部门工作会议上有时间“发飙”,却没有时间布置下属及时为劳动者解决欠薪问题。

  农民工讨薪遭遇“要死赶紧死”的嘲讽,然而“要死赶紧死”的制度更让人绝望。孙志刚死亡事件迎来《收容遣送制度》的变革。成都金牛区天回镇金华村女主人唐福珍等众多人的拆迁自焚事件,引来了《新拆迁条例》制度的出台。然而河北农民工刘德军自杀事件,魏汝稳被老板拖行事件能否引发《劳动法》的制度变革,能不能形成保护劳动者的权力更给李的制度。如果推动制度的变革需要更多的、更残酷的血腥,才能促成新的制度的变革和形成,那么“要死赶紧死”的制度更让人绝望!

(责任编辑:张秀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一个农民工讨薪的代价    2011年01月30日
  • ·行政失职不究 讨薪悲剧难了    2011年01月30日
  • ·2011年,不让农民工工资飞    2011年01月11日
  • ·部长“发飙”能否阻止欠薪    2011年01月0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