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1年,不让农民工工资飞

2011年01月11日 13:47   来源:荆楚网   叶启民

  “让子弹飞,让物价飞,不让血汗工钱飞”———昨天上午,在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东路356号嘉宏阁楼盘前,来自湖南和四川的十余名民工在冷风中举牌讨薪,希望讨回血汗钱回家过年。(《南方日报》1月10日)

  临近年末,伴随一年一度的民工返乡潮,还有一个被忽视的是一年一度的民工讨新潮。伴随着农民工维权行动的是农民工遭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有的是讨要工资被打,有的是被包工头骗回老家,有的是上诉苦于没有证据。而在农村,有无数的家庭正是靠着他们赚钱回家过年。拖欠工资苦的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还苦了农村的千千万万农民。

  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政策,要求让农民工能拿着钱回家过年。事实的情况却仍然不容乐观,不断爆出的讨薪事件让农民工一次又一次以讨薪形象现身公众视野,农民工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农民工为城市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却和得到的回报远远不相符合。

  2010年,国家对农民工的关注比以往都多。年初中央一号文件还有“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的提法,端午前夕,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农民工时提出“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如此,农民工欠薪讨薪事件也接二连三发生。去年一年,各地发生了多起比较大的农民工讨薪事件、农民工讨薪被打事件、农民工非理性讨薪事件。有的是一百多人同时被欠薪、讨薪、被打,有的是一个项目就欠薪几百万元,农民工的艰辛维权历程让人对农民工处境非常担忧。

  新年要到了,农民工的工资却要飞了。辛辛苦苦一年,有的甚至十多年没有回家,而如今却连工资都要不到,这伤透了农民工的心,也让城市变的不再美好。假使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农民工就不会留恋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类似“民工荒”的现象会越来越多,最终受害者还是企业本身。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强调要继续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就意味越来越多的靠体力劳动生存的农民工不再适应新的需求,他们要去学习技术,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然而,如果工资一直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学习技术、继续深造的奋斗精神就会受到打压,结果还会对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平稳发展带来硬伤。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将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经济是否能够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农民工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更好地保护农民工,才能更好地保障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让公民活的有尊严,不是一句空话。保障公民的生存权、薪酬权,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公民来说才是最基本的。

  2011年,不要再让农民工工资飞了。

(责任编辑:张秀华)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