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制度不给力,农民工“站着把钱拿回来”是个梦

2011年01月04日 09:20   来源:千龙网   朱四倍

  《人民日报》发出了“我们要站着把钱拿回来”的评论,只是在“又到年关,又见讨薪;有人下跪,叫人揪心”的现实中,农民工能不能“站着把钱拿回来”呢?

  在农民工讨薪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种现象——讨薪成本过高,法律援助缺失,这已经成为农民工 “我们要站着把钱拿回来”的拦路虎。一般情况下,讨薪1000元需要付出综合成本至少3000元,这还是保守的计算。许多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及诉讼等合法方式解决劳动争议,而选择绑架、堵路、跳楼、爬塔吊等暴力极端手段维权,原因之一便是前者的维权成本过高。而有的人在付出巨大成本后权利仍然得不到维护,或是处理结果不能弥补他们付出的成本。

  对农民工来说,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诉求渠道遭到了严重的阻塞。在讨薪难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核心问题:农民工在社会上究竟拥有多大程度的话语权?我们不应用旁观者的姿态对待,应站在权益维护和尊严保障的高度来看待讨薪难。而最重要的追问是:社会究竟给了农民多少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渠道?

  学者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生存与反抗》开篇就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表述农民的边缘生存位置:他们长久地处于一种“水深齐颈”的状况中,即使是细波微澜也会导致灭顶之灾。对农民工来说,同样如此。当他们的付出换不来应有的承认和尊重时,讨薪难以及“讨薪艺术化”就出现了,要不就是采取自焚讨薪、跳楼讨薪、爬吊塔讨薪等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利益诉求。

  因此,要真正达到“我们要站着把钱拿回来”的目标,必须看到农民工的权利无力感,并从制度上解决这种无力感,让农民工有足够的力量、社会有足够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是唯一的理性选择。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部长说话,农民工讨薪更有希望    2011年01月04日
  • ·又到农民工讨薪维权高发时    2010年12月30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