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1年第一骂:骂黑心老板骂吸血鬼

2011年01月30日 09:45   来源:大河网   熊传东

  刚过中国农历小年,农民工讨薪被拒无奈以服毒的方式重演悲剧。1月28日是腊月二十五,河北农民工刘德军却躺在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病房,生命危在旦夕。13天前的1月16日,为讨回3200元工资,毅然喝下剧毒农药。然而,在此前,面对要服毒自杀的刘德军,老板居然说:“你要死赶紧死,死了我给你双份钱。”(2011年1月29日《京华时报》)

  今日评论开骂,也是2011年第一骂:骂黑心老板骂吸血鬼。骂得你无地自容、骂得你见不得光、骂得你不敢见人、骂得你要死不活、骂得你死去活来。直到骂醒你为止!

  年关临近,讨薪无助;堵门无方,堵车没力;跪讨不成,跳楼不依。常规不通,无奈跳楼、服毒、自杀……求死讨薪不断翻版,悲剧连续各地重演,恶性事件连续发生,刺激民众弱小心灵。痛哉!悲哉!恶哉!

  干活拿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实中,农民工的工钱往往是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年底都无法兑现,看来这等黑良心老板和吸血鬼巴不得不给钱为好,想法真是天真又无耻,简直可堪称十恶不赦的卑鄙。

  俗话说,“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满工”。到现在,居然还有一些黑良心老板和吸血鬼紧攒着农民工辛苦一年甚至几年的血汗钱不放手。如此无情无意、无心无肺、无脸无耻、无品无德的黑良心老板。真呸!呸得很!

  宁可让人死也不给钱农民工回家过年的老板早该死;农民工讨薪拒付导致服毒,老板还狂妄地叫嚣“你要死赶紧死,死了我给你双份”,这“条”老板真该自缢自焚,全民当株之,同时又涉嫌故意杀人罪。望有关职能部门早日斩断恶扣农民工血汗钱的黑手。

  这年头,有几个臭钱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占着几个臭钱专干臭事、说臭话、放臭屁之外,还应负臭责。面对弱势与无望又渴望拿工钱后早日回家的农民工,老板居然放出了“你要死赶紧死,死了我给你双份”的流氓+强盗的臭屁,实在太臭。这等黑良心老板和吸血鬼可谓十足的无奈!无脸!无耻!

  农民工辛苦一年、讨薪路上依然艰辛,元旦前后讨薪镜头回放:2010年12月4日,一名30余岁的妇女陈某爬上了三亚大东海海韵路某工地约20层高的塔吊上,以跳楼相威胁,向工地承包人索讨工钱,最终虽拿到了钱,但随后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将其拘留;12月26日,广州来自湖南隆回的阿涛等同乡去找老板讨薪,没想到讨来的却是“一死三重伤”;12月29日,20多名农民工在河南郑州佛岗新居小区门口,农民工摆成“心”字形,称讨薪使其“心碎”。2011年1月9日,“让子弹飞,让物价飞,不让血汗工钱飞。”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东路356号嘉宏阁楼盘前,来自湖南和四川的十余名民工在冷风中举牌讨薪;1月14日,农民工找江门市江海区美艺印模厂老板彭某讨回家的路费时,彭某居然驾车强行冲出厂区,时速至少有120公里,49岁的山东人魏汝稳躲闪不及,被挂在车头带出约800米后,撞上迎面而来的一辆大货车,彭某弃车而逃;1月25日,新疆呼图壁县街道上,23名农民工扎帐篷在寒冷中坚守讨薪;1月25日,吉林长春市绿园区阳光路上某建筑公司门前,10名工人跪在地上讨薪……

  拖欠农民工工资,牵涉13亿人民的大问题。一直以来,农民工为争取自己的合法劳动收入和权益,付出了比劳动本身还艰辛的血汗与泪水,甚至有的以付出宝贵生命为代价。农民工每年艰难的维权之路不仅灼伤了他们脆弱的心灵,还搅动了整个社会的维稳与公平正义的“天下”和“砝码”。

  如果农民工讨薪成为社会“通症”或“惯病”,拖欠农民工工资频繁在各地不断上演。不单单只是拷问黑良心老板良知缺失!还拷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执法无能!更拷问社会管理秩序失常失态!这是民之悲!更是国之悲!到那时,民愤群起,不仅仅是民之痛!更是国之痛!

  在此,笔者强烈呼吁和呐喊:让我们共同建设、营造和维护一个善待农民工的社会良序与和谐氛围;不要再让农民工为讨工钱而跳楼、自杀、服毒。

  同时,特别要奉劝这等黑良心老板和吸血鬼们:今生千万别做断子绝孙之事,否则,来世必将做牛做马甚至连畜生都不如,依然会为讨工钱而跳楼!自杀!服毒!

(责任编辑:张秀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要死赶紧死”的制度让人绝望    2011年01月30日
  • ·一个农民工讨薪的代价    2011年01月30日
  • ·行政失职不究 讨薪悲剧难了    2011年01月30日
  • ·2011年,不让农民工工资飞    2011年01月11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