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企业政府“顶牛”欠薪,错在企业责在政府

2011年01月31日 06:56   来源:红网   刘昌海

  去年,天津、河南、四川等地的200余名农民工在湖北枝江市一工地打工,年关将近,他们的近150万元工钱却被拖欠至今。记者调查了解到,农民工半年讨薪无果,起因是政府招商心切承诺优惠条件在先,承诺落空、赔偿达不成一致,企业拖欠工钱、以农民工为人质在后。(1月30日《新京报》)

  政府承诺是政府的事,农民工工资是企业的事,两者一码是一码。政府承诺落空,企业可以继续进行交涉或者诉诸法律解决。以拖欠农民工工资做筹码,绑架农民工的利益逼政府就范,企业的做法侵犯了农民工的权益,是一种违法行为,是完全错误的。

  但众所周知,农民工讨薪难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此时政府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正因如此,1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发改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对于政府或政府部门工程项目因拖欠工程款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本级政府或有关部门要立即予以清偿,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可见,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是政府的责任。200余名农民工关系到是200多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春节将至,农民工兄弟却无钱过年,不管是什么原因,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当地政府设法先行垫付工资,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让农民工有尊严地过年。做生意当然有风险,招商引资失败也很正常,但这种风险不应该由农民工来承担。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政府既是合同纠纷的当事方,又是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责任人,现在是一根绳子拴住了两头,掌握着足够的主动权。当地政府应该拿出诚意和力度,与企业进行沟通,给农民工先行垫付工资。出了事逃避不是办法,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不管是政府没有兑现承诺还是企业“单方误解”,政府都应该坦坦荡荡地站出来面对,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责任编辑:张秀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要死赶紧死”的制度让人绝望    2011年01月30日
  • ·一个农民工讨薪的代价    2011年01月30日
  • ·行政失职不究 讨薪悲剧难了    2011年01月30日
  • ·2011年,不让农民工工资飞    2011年01月11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