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相过面,为莫桑比克总统夫人把过脉,几服药让被钢水烫得体无完肤的工人18天痊愈。昨天,老中医路志正迎来了从医70周年的纪念日,学生们聚在人民大会堂里,为恩师执弟子礼,而这位90岁的老郎中至今还在每天出诊,为普通老百姓解除病痛。每遇到生活拮据者,老人都尽量少用贵重药,免得给病人添负担。有记者曾看到老人开的药单子中7服药只花了53.1元。(1月10日《北京晨报》)
耄耋之年的老中医路志正以其精湛的医术和70年如一的医者之仁让公众赞叹动容。尤其是在医德整体下滑,医心逐渐变质的现实语境下,与其说公众对这位老中医的掌声与热捧,不如是对更多医者的职业操守提出质问,而路志正们也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以至于很可能成为一个供人观瞻和寄托医德的孤例。然而,即便是面对这样稀缺的医德孤例,民众仍然寄托了殷切的热盼,期待路志正不只是个体、不只在北京。因为在公众潜意识里,都希望遇到路志正这样的医生,拿到路志正式的处方。
无疑,路志正的事迹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蓝本,让人们看到了医疗服务行业纠偏的希望。然而,道德示范如果只能停留在给人以精神动力的支撑和激励医德向善的层面,没有适合医德之生根发芽的体制土壤,这种观瞻式的医德孤例难能唤回医者操守的整体回归。
不妨单从低价处方而论,尽管新医改方案中的基本药物制度着眼于“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的原则,意图从价格制度上“逼”着医生开低价药方。然而,如何鼓励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是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事实上,在缺乏有效违规威慑机制的前提下,医疗单位与医生形成利益同谋的现象并不鲜见:要么变相鼓励医生多开高价处方为单位大力创收,要么对医生的违德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所谓鼓励医疗机构,显然不能寄希望于抽象的道德说教。
由此可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也许更有助于医德向善。而老中医路志正,不过是个人医德高尚的个例体现,担负不了公众期望的推广责任。所以,我们可以为路志正喝彩,却也不能天真地认为医疗环境就此可以改变。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