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什么我们的官员只会辩驳,不会道歉

2010年12月13日 07:14   来源:红网   张开埠

  12月10日,首都机场T3航站楼屋顶局部金属板被10级强风掀开,此事一出,立马遭到网民的围攻,纷纷质疑这是“豆腐渣工程”。与此同时,首都机场扩建指挥部副总指挥丁建纲火速站出来反驳了网上的一些关于工程质量的质疑,称T3航站楼的建设标准能抗击12级的风力。(《京华时报》12月12日)

  没有一句来自官方的道歉,只有不容置疑的辩驳,对这荒诞的处事逻辑,群众早已习以为常,不指责、不恐吓、不威胁就已经很好了,哪敢再奢求一句对不起。

  然而,此次事故造成200架次航班延误、20架次航班被取消,给那么多旅客带来了出行的麻烦,耽误了那么多旅客的行程,官方竟然连句道歉也没有?难道责任全在那该死的10级大风?

  其实,中国官员不会道歉已是一个常识,类似的事故发生之后官方不道歉光会狡辩的例子数不胜数。更令人发指的是,河南渑池发生煤矿事故后,该县副县长魏保元做汇报时,竟然“不厌其烦”地自我表扬。或许在某些官员心中,“对不起”三个字毫无意义,无非是逢场作戏的一句说辞,但在受害者心里,一句“对不起”有时候比赔偿、补贴、优惠政策更重要,因为这关乎一个人的尊严与价值。

  “只辩驳,不道歉”反映了某些官员价值观的扭曲,总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教指点的嘴脸示人,完全背离了人民公仆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何从谈起?内心的狂妄自大反映在每一个细节之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不会道歉。

  为什么我们的官员只会辩驳,不会道歉?笔者以为,道歉事小,观念事大。在国外,政府官员最怕的就是民众的质疑,一出岔子立马先道歉,这是尊重公民的表现。相对而言,中国官员身上“封建官僚”的影子还时隐时现,居高临下、不可一世的形象依旧根深蒂固。

  要改变官员形象,首先要转变行政观念,强化“公仆意识”,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俾斯麦说“政治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然而,政治既是艺术也是心理,要的是真诚。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道歉也是“艰难的决定”?    2010年11月23日
  • ·从李刚门折射出的“仇官幻影”    2010年10月27日
  • ·公众为何不关注李刚的道歉    2010年10月23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