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质疑是中国式慈善的必修课

2010年09月26日 08:13   来源:羊城晚报   禾 刀
    乾羽先生在《陈光标裸捐应获得掌声而不是质疑》(见昨日本版“首席评论”)一文中引述了陈光标的处境:在中国第一个公开承诺裸捐,却承受了一些人的质疑和谩骂;第一个每年拿出企业净利润的50%做慈善,却被解读成“伪善”。文章据此认为,现在的慈善舆论也确需有人能树起标杆———在社会道德不断滑坡,慈善事业亟待提高时,我们需要的不是低调的慈善家,而是高调的慈善人,他们的高调可以让人看到慈善的理念并未远离,他们的高调可以让趋冷的慈善舆论有所改观,然后传导至普通人的心中。

    我倒是觉得,真正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舆论标杆的树立,获得掌声固然不错,但更应该做的,是珍视质疑或异见。唯有经过这样的必修课,陈光标们才能真正成为慈善的标杆,公众才能自觉效行。

    无论是美国慈善“大亨”卡内基,还是当今世界首善的盖茨,自涉足慈善事业以来,质疑总是如影随形。如卡内基图书馆遍布世界各地,但也曾有记者质疑图书馆里没有多少读者。而自从声称要捐光“家业”,盖茨面对的质疑就从未停顿。德国船运巨头彼得·克雷默就公开质疑美国富豪们的动机,认为富豪捐身家承诺等于将应该缴税的钱捐出去。持有同样疑问的还有《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他认为这些举动看似慈善,实则难避逃税之嫌……可以讲,一个伟大慈善家的形成过程,本身就与质疑相伴,只不过,他们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回击了种种质疑。

    较之于美国,我国慈善机制与体系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民政部前司长王振耀就曾列举这样一组数据:美国现在的慈善组织上百万个,美国慈善基金会近10万个,2008年美国总共捐款3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相比之下,我国的基金会还不到2000个,2009年全国捐款仅509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7%。王振耀同时认为,受制于“财不外露”的传统习惯以及慈善机制短板,国内企业家“捐出一半家产的大环境还不成熟”(《21世纪经济报道》9月23日)。环境与机制缺陷的现实活生生地摆在眼前,反映到社会层面便是慈善业缺乏应有的公信力,所以才会导致公众疑问重重。

    中国式慈善文化的建立,必然要直面并突破传统僵化的慈善思维。而突破传统思维遭致质疑本就理所当然,换句话说,质疑本就是提升慈善公信力的必要砺练。从慈善体系的发展来看,像陈光标这样先富群体的率先发力无疑值得尊重,但他们的举动同时意味着新的慈善体系形象的确立。舆论质疑是个好东西,本身是对慈善理念的刮骨疗伤,对慈善体系的有力监督,有助于慈善体系的透明化、公平化,提升慈善体系的公信力。一言以蔽之,以更多实际行动经受质疑考验,这是陈光标们树立中国式慈善文化的必修课。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