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病了疗救先补敬畏心

2010年07月21日 07:57   来源:钱江晚报   洪信良

  今年《国际先驱导报》曾推出核心报道“我们的社会病了”,指出体魄日渐强健的中国人,心理上却正在缺失信仰、严重畸形化,近日该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教授,杜先生认为“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元气越来越薄弱”,要恢复“元气”,主要问题在于“心”——内心的信仰,他说“中国当前的社会缺乏敬畏感”,要有“安身立命的基础”才行。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信仰”?如果不过分纠缠于学术概念,我觉得我们至少有对“真善美”的信仰,它同样可以超越世俗利益的羁绊,使我们心灵纯净、灵魂安宁。可惜有时候“真善美”的信仰一遇到现实的暴力冲击或利益诱惑,就容易缴械投降或委身屈从,从而丧失了对信仰的“敬畏心”。

  一份网络舆情调查报告称,中国网民去年最关注的八大热点问题依次是:反腐倡廉、房价问题、就业问题、户籍制度、养老保险、食品安全、医疗保险和交通安全问题。这八大问题其实也可说是社会病态的主要症状,它体现了公正、公平等基本社会伦理原则的失守,以及民众对最基本的生存与安全的焦虑。

  就拿最近接连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来说,所谓“五常香米”竟然是丧失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德行的添加了“香精”的稻米,而“三聚氰胺”奶粉在危及中国的国际信誉之后,虽如过街老鼠被打了,遗毒仍然没有肃清。在怒斥奸商之余,让人想到,这些不“真”不“善”行为的普遍存在,说明很多商人对“真”与“善”的敬畏心已荡然无存,而行为靠态度支撑,态度靠信仰支撑,是不是可以说在食品领域,很多人对“真”与“善”的信仰也已丧失了。某大学学生为吃校外小摊食品,对城管喊出“宁可被地沟油毒死,也不要在寝室活活饿死”的口号,足可看出这种信仰不仅大面积溃散了,而且透出让人绝望的气息。

  商界信仰缺失,关系到百姓衣食住行,而学界信仰缺失,更是直接毒害了民族精神。从著名学者的“抄袭门”到“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的“学历门”,大学精神虚脱了,学术不诚不信了,培养真善美信仰的基地沦陷了。于是,才子加流氓可以横行于世,“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这种不诚信的“成功”便可以不断“复制”。

  要疗救这种种社会病态,关键还是得修补好“敬畏心”。如果说对真善美信仰的“敬”得发自内心,取决于整体社会文化的熏染与教化,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话,那么,对真善美价值评判的“畏”则是可以制订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加以培养的。而第一个要修补敬畏心的自然是实施者。只要官方监督机制完善、执行机制到位,相信老百姓是吃不到杂米加香精伪造的五常香米的,也不会有那么多官场商界的人士去读没有教室的大学的博士学位。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