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连发博文,主张把朱自清的《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引发网友激烈争论。(6月30日法制晚报)
丁先生在博文中说,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跨过铁路,爬上月台,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涉及到严肃的美学问题。遵守交通规则是善,不遵守是恶。(见百度《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所以,他认为《背影》中这个感动了无数人的细节,既不健康,更不理性。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实际上,通过父亲老态龙钟,攀上月台的背影,我们不仅看到了其中透出的舔犊之情,还可以联想到无数旧知识分子贫困潦倒的生存状态。这一细节的艺术含量可谓大矣!
现在倒好,丁先生撇开那个时代的阴冷特征,死死拽住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不放,甚至不惜上纲上线,说父亲的行为有悖法治与审美原则。这,哪里是在分析文学作品,分明是在对《背影》作苛刻的道德审判嘛。或许,在他看来,只有那种完美无缺,“高大全”似的父亲,才配进入中学课本。但问题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若真有这类描写父亲的作品,其可信度又将如何呢?
近来,不少专家学者和中学语文教材较上了劲。前不久,有人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过于暴力,非删除不可。眼下,丁先生又盯上了朱自清的散文,指控《背影》里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非但不能感动人,反有误导青少年之嫌。如此这般,究竟是患了道德洁癖症,还是别出心裁,想借此炒作自己呢?大约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