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冲突,观点、立场的区别,身份的尊卑,甚至因为使用不同的言语(方言),都能把人区别开来,分割成对立、对抗的人群。去年12月23日,一个听众发短信给上海一档电台娱乐节目主持人,说求求你们不要再说上海话了,主持人把短信念了出来,然后请那位发短信的听众“团成一团,圆润地离开上海”,一时舆论哗然,加剧了一部分上海人与一部分外来人员之间的对立情绪。
各种方言之间,仅仅是不同,是区别,毕竟还不是直接的利益冲突、观点对立;方言的区别都会导致情绪的对立,那么对冒犯、侵害我们的人,为我们所鄙视的人,我们又将怎样对待?与我们观点、立场甚至情感都有对立的人,我们会去关心他吗?关心他的安危,他的前途,他的心情?
这里有一个例子。21日深夜,央视《24小时》新闻主播邱启明连线采访江西防总办公室一位姓平的副主任,邱启明两次打断平副主任介绍“领导重视”的讲话,一再追问“下游的群众有没有转移?”这段短短的对话,为邱启明赢得无数粉丝,被奉为“话语英雄”。
这时候,江西防总的那位平副主任自然成了“反面人物”,成了公众眼中的“官腔代言人”,遭到众多网友和媒体的批评,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邱启明在自己的微博中谈起此事时说,“现在我有点担心平副主任,担心他的家人所承受的压力,请大家评论时能尽量不再提及他的名字。”宽容“对立面”,宽容被网友“围殴”的对象,还想到他的家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日常生活中,为了一个排队的先后,为了候车室里的一个座位,争执起来都容易怒目相向,不共戴天;相比之下,邱启明的胸襟或者说心怀,是不是值得我们尊敬呢?在缺乏理性,缺乏人道精神的语境里,“正义感”往往容易被引向赶尽杀绝,像李逵使板斧,不分官军与平民,只管一路砍去。
当然,邱启明是央视主播,是拥有话语权的名人,在世俗的评价标准中绝不是个弱者,也不是草莽英雄;跟平副主任比,甚至还可以压他一头呢。如果换一个地位、名声等都不如邱启明的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要求他呢?在公平、正义缺失的环境里,要求弱者、受害者讲理性,讲宽容,好像有失公允?
但是,受害者不一定是弱者,他或她可以不是弱者。6月7日晚时许,南宁街头发生了一起抢劫案,被抢的余女士和年轻的抢劫者之间,发生了一段包含了温情劝戒、内疚、关怀、后悔等关键词的感人故事(详见6月22日《南国早报》)。余女士能够超越“受害者”这个特定的角色,去关心一个抢劫自己的年轻人的人生前途和他的家庭,同样体现了她在精神上的博大和力量。
这种精神,这种胸怀,在现今,还是一种稀缺资源,是值得特别珍惜的种子。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