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有一个人气很火爆的网络论坛,最近该县教师在校园内均无法登陆该网站和论坛。教育主管部门筑起“围城”,封堵被视为民意交流平台的网络论坛,是屏蔽外来有害信息还是禁止师生通过网络表达心声?滨海教育局领导则称,“滨海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5月31日《扬子晚报》)
领导就是领导,快意恩仇个性昭然。但为了参观一个这个“垃圾场”,我还是去“滨海论坛”转了转:书画摄影、文学影视、婚恋交友、资讯市场,套用流行的句式,应该是“很好很阳光”。注册网友甚多,新帖不断,多是些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若硬是将此论坛贴上“垃圾场”的标签,那估计天下网友都成了“垃圾制造者”。
教育主管部门筑起“围城”,封堵被视为民意交流平台的网络论坛,导火索无非是论坛上的一些关乎教育形象的负面帖子令当事部门斯文扫地——扫地就扫地了吧,又苦于无力反驳,加上找不到删帖的“橡皮”,结果恼羞成怒,学了鸵鸟,关了校内网——没想到终于斯文扫街:一来,校内网也只在校内有效,只要真想上论坛,随便在家或者网吧都可以浏览发帖;二来,即便校内封了说坏话的论坛,还有更多影响力更甚的论坛可以发言,以“校内”捍卫当事部门的牌坊,无异于屎壳郎大战变形金刚。
坏话也好,丑闻也罢,身正不怕影子歪,流言止于智。掩耳盗铃式地封堵,且不说此种抗衡舆论监督的举动尚显“幼稚级”,就说后果,恐怕也只会欲盖弥彰,且遮蔽公众话语权的行为涉嫌违法违规。即便“滨海论坛”果真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在“垃圾”面前砌一堵墙就万事大吉?这里灭一个看得见的“垃圾场”,指不定其他整洁的地方就会因“垃圾”遍地而终于无可收拾。
地方网络论坛从来就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在网络公共事件的发酵链条中起到积极作用、成为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也可以成为全国关注之焦点事件的风暴眼、因职能部门失当的应对举措而招来超出事件本身的质疑与批判。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山东新泰选拔23岁副局长、南京“徐宝宝”事件……一系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舆论旋风的民生事件几乎都发轫于网络论坛,在网络民意的推动下,一步步扩大升级,滚雪球般酝酿成为公共事件。
政府上网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职能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的时候,何以还处于删帖或封堵的层级?这个问题实在值得大家思量。技术在进步、民意在进步,唯独权力对权利的敬畏我自岿然。“少数人发泄不满”,这只是个事实判断,公众更关心的是价值判断:这些“少数人”的“不满”究竟是合理诉求还是无理蛮缠?如果是前者,封堵只会付出更大的纾解代价;若是后者,完全可以有力有礼有节地解决,再不济,还有法律在兜底。
删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发帖的速度,封堵的决心永远大不过突围的力量。“滨海论坛”究竟是怎样一个“垃圾场”?职能部门的封堵行为究竟属于何种性质?有待于官方给出更具体、更可信服的答案。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