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发布“房贷新政”之前,北京房产市场已现大手笔出货迹象。北三环一项目近期出现了大单抛售,一浙江炒房客一次性抛出20多套房源,总价近1.3亿元,均价近4万/平米。(4月17日《新京报》)
我从近日各地媒体类似报道看,市场对“房贷新政”反映大同小异。应当说,“房贷新政”作为调控“组合拳”打出的第一拳,带来先期市场效应合乎普遍预期。我的问题是,既往“屡调屡涨屡涨屡调”的经验教训我们:对调控新政先期效用不可过高估计更不可盲目乐观,尤须警惕和防止利益集团四招阳谋抵消房市调控效用。
首先,须警惕和防止“假摔”。纵观近年房地产历次调控历程,几乎每次都有房地产商“假摔”魅影,其诉诸公众感官的典型表现便是“未挨拳先喊痛”、“打得轻喊得重”。我注意到,14日国务院对二套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50%,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1.1倍等楼市新政一出,即被业界人士称为“史上最猛重药”。针对北京辅出“限房价、竞地价”地方新政,有地产商迫不急待放言:“两记重拳之后,北京的房价肯定会往下走。”房价将下降20%左右。更有开发商气急败坏地指责预言“这个政策和价格管制有何区别?根本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这个政策的生命力不会太长。”
其次,须警惕和防止“吹黑哨”。现下某些被房地产利益集团收买的专家学者甘做“阴沟里的鹅子,顾嘴不顾身”,为了几个臭钱,一次又一次突破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应当恪守的起码学术良知和职业操守底线。平时在各种场合为房地产利益集团代言,调控时更是甘当急先锋违心疯狂叫嚣聒噪,用他们的所谓“经济学理论”向调控新政诟病发难,用他们的狗屁“研究成果”为调控添阻设障。由于他们“专家学者”的特殊身份,往往能鱼目混珠掩人耳目对调控产生实际阻力。我注意到,本轮新政甫出,即有学者粉墨登场异口同声,或重弹“刚性需求”老调为高房价张目,声称“在未来10年内中国房价仍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会持续上涨”,或抛出“调控危险”新论要挟政府。某研究机构危言耸听地断言:调控将致北京二手房交易立刻停滞陷入冰点、违约大量出现、房价可能出现大跌、出现断供潮云云。其真实企图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再者,须警惕和防止“念歪经”。由于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具有看得见的共同利益,比如当下房地产在不少地方已然成为地方GDP增速、财经收入、官员政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支柱产业;加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还有看不见的共同利益攸关,少数地方官员藉以权钱交易从房地产暴利中分一杯羹。新华时评《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一针见血地指出:仅从目前查办的案件来看,腐败几乎渗透到了从立项、贷款、工程招标、用途变更、容积率调整、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换言之,不少地方官员与房地产商几成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于是每次中央调控出拳发力,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是,地方官员屁股坐歪将民生利益甩到了爪畦国,对中央调控政策或阳奉阴违无有执行力,或在执行过程中变通操作“歪嘴和尚将好经念歪”,致使调控政策作用方向偏离目标准心,甚至反而向有利于开发商的方向发展。全国人大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截至去年8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投资仅完成394.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23.6%。
此外,须警惕和防止“假唱”。时下一个不争事实是,不少地方媒体几近悉数被房地产商收买变节,在巨大广告利益诱惑下已然由“党和人民喉舌”、“社会公器”堕落沦为房地产商的“舆论工具”和“传声筒”。在我看来,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陷入“愈调愈高”尴尬怪圈,有些地方媒体扮演不光彩角色可谓“功不可没”。他们凭借公共平台优势为开发商代言张目,凭借信息来源发布优势垄断话语霸权,为我所用地发布传播对开发商有利的信息信号,甚至“睁眼说瞎话”披露虚假信息误导公众请君入瓮。这大抵便是当下受众见到的各地媒体如出一辙鼓吹地方“房地产健康”“房价合理”“房价还要涨”,打死不承认地方房价高的缘由动因。
在近日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金融财务MBA2010年深圳招生说明会的主题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作了“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发言。论及房价会不会涨徐表示,如果延续2002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房价必涨无疑。为什么?“因为政府希望它涨,银行希望它涨,有钱买了房的人希望它涨,只有没钱的想买房的人希望它跌,三股力量对一股力量,谁更强大?”我以为,此言切中肯綮,为我所谓的四招阳谋阻挠抵消房市调控效用作了最好注脚。
显然,在中国房价进入“一个不可思议阶段”的危险情势下,信贷新政只是第一拳,土地新政第二拳税收新政第三拳急须及时跟进。我要善意提醒的是,无论是打出多少拳都应吸取过往教训,这就是:对调控“不可沽名学霸王”过早显妇人之仁,而应呈“宜将剩勇追穷寇”匹夫之勇!只有这样,恐怕中国房地产调控才有可能跳出“屡调屡涨屡涨屡调”的周期律。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