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 郭枞枞/摄
黄牛可谓是无孔不入。这不,继春运火车票,博物馆、演唱会门票以及医院预约号之后,黄牛又盯上了一些地方发放的消费券。消费者本应到手的补贴和优惠被“截胡”,实在郁闷。
据上海市公安局通报,2024年底,上海警方会同有关部门破获两起涉消费券违法犯罪案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外挂软件、模拟IP地址修改定位等技术手段抢消费券进行倒卖,更有甚者勾连餐饮企业通过虚假消费核销,骗取消费补贴。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不难发现,一旦某个领域出现供不应求的苗头,就会有黄牛作乱。黄牛之恶在于,大肆加价倒卖有限的资源,加剧供需失衡。
黄牛转战消费券,需要特别硬核的技术加持吗?并不是。他们的手段并不高明,有的仅是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抢券任务,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人工批量抢券。能屡次得手,无非是有利可图,而且违法成本不高。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正常的交易不进行就罢了,免费的消费券不领就算了。对于黄牛来说,低成本的违法风险远没有高收益吸引人。此前黄牛没有大规模出现在消费券领域,也降低了一些地方在发放消费券时的防范意识。
消费券是将真金白银补贴发给消费者的惠民政策,如果不能及时斩断黄牛伸出的黑手,破坏的是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必须大力整治黄牛,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在后续消费券的发放过程中,有关部门不妨进一步完善消费券发放和使用规则,优化消费券管理系统,及时封堵漏洞,同时提醒市民合法领券用券。
或许拦截黄牛是一场长期的角逐,但只要我们的技术跑得再快一点、监管想得再全面一点,就能让黄牛败下阵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斩断“黄牛”伸向消费券的手
汽修店怎能成“黄牛”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