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动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

2010年03月11日 07: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叶小文

  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一百多年,一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这就注定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百年的发展进步,一定要殚精竭虑内稳边安。稳不稳得住,安不安得了,是对我们这代中国人能否持续推进民族复兴大业的严峻考验。当前,要“重点抓好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政府工作报告)。

  以史为鉴,中国历代“边患”不息,表面上是民族问题引起,实质上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这一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矛盾的特殊表现和必然反映。今天,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加速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的农耕民族正大步向现代民族迈进。西藏、新疆当然也要走向现代化,56个民族要共同奋斗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否则,内难稳,边难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但仍需关注西藏和新疆。

  西藏,有两个问题交叉:国家主权问题,必须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变革和发展问题,必须反对复辟,迈向进步和光明。主权不可侵犯,但境内外分裂分子不断挑战,经常捣乱;社会焕然一新,但变革刚开头,发展正提速。变革就会引起矛盾,发展之年就有“多事之秋”。无风不起浪,分裂分子千方百计利用矛盾,挑起事端,“邪风”之源就在达赖集团。

  新疆,从内看,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在拉大;向外看,新疆毗邻的中亚地区战略资源丰富,矛盾错综复杂,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不会甘心“油气东输”,处心积虑“祸水东渐”。“祸水”主要来自热比娅之流。

  我们当然要刹住“邪风”,堵住“祸水”,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根本是大力推动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在发展中统筹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西藏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

  中央还将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就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新疆改革开放、增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新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改善新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疆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民族交流交融,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实现新疆长治久安。新疆将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西藏、新疆一定会和内地一起发展起来。内无忧,边无患。内恒稳,边长安。区域协调发展,小康全面实现。“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全国政协常委)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    2010年03月05日
  • ·活得更有尊严    2010年03月03日
  • ·高速公路能取代铁路吗    2010年02月24日
  • ·春节到,逛庙会    2010年02月12日
  • ·冷静面对“新的繁荣”    2010年02月08日
  • ·对外投资 机会多多    2010年02月0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