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思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2010年01月06日 13:57   来源:红网   罗真如
    美股在新的一年里延续了2009年的涨势,主要股指周一上涨了1.5%以上,并创15个月来新高。市场策略师JoeBattipaglia指出,“制造业的好转增强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投资者尤其希望中国经济的活力能够感染其它国家。”他表示,“中国目前就好象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但他警告,只有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与欧盟经济快速复苏并能够消化中国制造的产品的前提下,中国经济才可以维持强势。

    笔者看来,与其说外国专家在表扬中国,不如说提醒中国。JoeBattipaglia指出了一个大多数中国人不太愿意提及的事实:以中国目前世界初级产品加工基地(说中国是世界工厂恐怕还为时过早)的地位,虽然“中国制造”满世界可以见到,但如果还一如既往地要仰仗发达国家敞开国门接纳自己生产的产品,那么,经济要维持强劲增长的态势就不再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机遇,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别国需要100年、2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这个奇迹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中国制造”像潮水一般涌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世界知识》杂志曾经刊文说,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制造”业已获得世界市场的共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不过,可别高兴得太早。不争的事实是,中国近几年的出口扩张中,高能源、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类型的产品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粗放型发展之路在经济维持强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使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日益恶化。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也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制造业所带来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瓶颈。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今世界贸易,美国人在卖专利,欧洲人在卖技术,中国人在卖产品。而中国产品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一个日本朋友的看法似乎可以说明:世界工厂落户中国,主要看中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大概只相当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年总产值;大部分的中国制造基本以仿制为主,技术领先自主开发的极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肯定需要走很长的路,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决不能仰人鼻息,中国经济不能看外国脸色。一方面不能光靠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来消化“中国制造”,应该认真谋划如何开拓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不能沾沾自喜于“世界工厂”(其实只是世界初级产品加工基地)地位,应该着力思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转型的出路和模式。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