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文化赤字”

2009年12月04日 07:05   来源:人民日报   黄 晴
    最近,一些媒体就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的问题,再次展开了讨论。

    “文化赤字”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的一种历史现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农业文明在西方的工业文明前吃了败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现代文化前吃了败仗。中国整个近现代史,就是围绕这一背景展开的。面对这一亘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文化人既怀有文明衰亡断绝的深刻忧惧与痛苦,也滋生出向西方学习,维新变法革命以图存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的“文化赤字”问题,从这一时期就开始了,对“文化赤字”,似也不宜做善善恶恶的绝对价值判断。在中国,“文化赤字”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在特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后发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看,文明和文化的生成是人、社会与环境之间反应与互动的结果。人和社会都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他们都会以既有的文化属性对环境做出反应,但是,当这种反应是无效或低效时,文化自身就不得不更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同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有关,也同中华文明的适应、包容、变革能力较强有关。

    今天,“文化赤字”问题的提出又有了新背景。今日之中国,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有了相当的进步,中国成了制造业大国。在器物文明层次,中国有点输出国的模样了。但在创新能力、精神文化层面,中国是明显的入超国。西方有人认为,文化就是权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认为,中国不是超级大国,重要的依据就是中国不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力。中国并不追求权力,但总要保障应有的权利。因此,在中国经济取得较大发展时,“文化赤字”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在“文化赤字”的问题上,似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文化的生成是长期的过程,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必然是持久战。在文化问题上,切忌简单化,急功近利。慢慢来,不要着急。

    其二,对文化产品来说,传播手段固然重要,其内在质量却是第一位的。人的原创力,是决定文化产品内在质量的第一要素。要创造让人充分发挥原创力的环境。惟此,方能推动上乘产品不断问世。

    其三,要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构建文化和生产文化产品,这是削除“文化赤字”的根本之道,如果拘泥于拿老祖宗的东西示人,就有点破落大户的味道了。

    其四,不必过于强调文化的历史民族属性。以乒乓球为例,它是舶来的体育文化,但中国人打得好,就变成中国的“国球”了。中国现在绝对是这一体育文化的输出国。

    总之,“文化赤字”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实,也是今日中国的现实。另一方面,中国在文化传播方面开始走上提升轨道,有了一些可以传播的文化产品,这也是一种事实和趋势。事情的关键是,我们要好自为之,用心去做,有了好东西,自然会外溢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