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文化的定力(望海楼)

2009年12月01日 07:5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交融的步伐正在加快。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不同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可能只是个善良愿望。那种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很容易陷于观念的误区。比如,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一些人关于评审公允与否的诘问,个中总不免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尽管表达一下泱泱大国与诺奖无缘的遗憾实属正常,然而,只要想到人家的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意识形态化的评判标准,心态或许会变得平和很多。因为这个奖项的国际影响并不代表它的“世界级”权威,所以,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有必然关系。再比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削尖脑袋花大笔钞票进去演出,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岂不知,靠与市场无关的运作,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反倒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其结果得到的不仅不是尊重,甚至还可能是讥笑。这种依托洋人认可来装点门面的动机,恰恰是弱者自卑心理的反射,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如何保持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们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气魄的新文化,才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良好形象的基础,才是我们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保障。事实表明,鲁迅先生所作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判断,仍然具有真理的光辉。可以说,在国际间文化的交往中,只有用自己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决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从而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对峙中,强势文化容易同化并影响弱势文化的发展,甚至连强势文化衍生的流行文化也比弱势文化更容易受人青睐。弱势的一方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一种现代的、发达的、时髦的东西。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地妄自菲薄、随波逐流,那么就可能在急切的文化焦虑中乱了自己的阵脚,在一片盲目的走出去的狂热中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还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尽管在一个以西方世界建立起来的全球文化秩序中,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是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去探索和奋斗,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平等的自觉意识,不断在世界文化交往的舞台上生动展现自己美丽的舞姿,民族文化就会显示出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