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体育赛事还需衡量投资收益

2009年11月23日 08:51   来源:荆楚网   叶青林
    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不仅是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国际或国家级大赛。据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教授刘清早介绍,近几年,国内城市出现了一股热衷于争办体育赛事的现象,并且有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之势。然而,很多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时存在明显的盲目性。这些城市为举办体育赛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最终却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北京奥运的巨大成功似乎给了无数中国城市一条通过体育走向成功的崭新道路,于是乎城市不论大小,赛事不论规格,全国各地大有一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办赛事的壮观态势。通过承办体育赛事树立城市形象,拉动城市发展倒也不失一剂良方,汉城奥运的巨大成功于汉城乃至韩国的巨大贡献便是最好佐证。倘若体育赛事真能让城市受益,那么倒也无话可说,但如果是挥霍着宝贵的财政去举办些入不敷出的体育赛事自娱自乐,政府就真的需要好好斟酌一番了。

    没能有效进行的投资收益衡量恐怕是当今各大城市争办体育赛事的通病。体育让城市成功的例子不少,但适得其反的同样屡见不鲜。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就让蒙特利尔城市财政不堪重负,投资巨大,收益不足使城市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负担,被人讽为“15天的奥运,增加了纳税人20年的负担”。如此教训深刻的例子本当被广大城市引以为戒,却不料失败的警戒还是阻挡不了成功的诱惑。

    不仅是大城市频频上马各种大型赛事,中小城市同样不甘落后,但是如此盲目的赛事究竟能够带来多少正面效益似乎并不为各级政府所重视,没有得失预算与考量的赛事其收益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更多的城市将举办体育赛事当成了一项形象工程,不计成本,只图虚名而已。但是这样的形象工程其成本未必又太过高昂,特别是我国当前体育赛事基本上还是由政府全权主导的现实环境下,一旦赛事不成功所造成的债务负担基本上还是要由纳税人买单,这又是对纳税人血汗的何其不负责。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承办体育赛事更多时候还需量力而行,切实分析赛事预期收益与承办投入。尤其对于广大中小城市而言,政府财力大都有限,且体育赛事的消费市场也远不及大城市,一系列的门票销售收入,赞助收入往往也不可与大城市相提并论,而赛事的承办费用却并不打折,如此一来中小城市的赛事承办大都落得个入不敷出。何况一些城市举办的赛事虽说规格不低却往往影响力有限,这样的赛事对于举办城市来说难以有“利”也未必有“名”,如此没有任何收益的赛事于举办城市而言又有何意义。

    因此,衡量赛事投资收益,杜绝盲目上马体育赛事实为各大准赛事承办城市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