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荒”并存根在垄断和管制

2011年11月28日 07: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陈伟

    柴油荒阴霾仍未散去,电荒又开始蔓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随着冬季取暖用电高峰来临,今冬明春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在4000万千瓦时左右;电监会预警,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17省市面临新一轮拉闸限电的可能。

    而电荒与煤荒如影随形。受铁路煤炭运力总体不足等因素影响,煤荒接踵而至。而煤炭的紧俏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全国电力紧张形势。

    此外,一旦遇到持续低温天气及发电用气需求大幅增加等情况,部分地区冬季高峰时段天然气供应将面临较大压力,届时,气荒的出现也恐难避免。

    油荒、电荒、煤荒、气荒———用“一荒未平,一荒又起”来形容我国当下的能源供应形势并不过分。能源供应的短缺,不仅严重干扰经济运行,亦使百姓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更饱受诟病的是,尽管多“荒”并存的局面早已为人所预见,却年年如期而至,成为一大顽疾。

    不可否认,多“荒”并存的局面与季节性因素不无关系。三季度是柴油消费旺季;而随着天气转冷,用电供暖需求自然大幅上升;由于我国发电厂中70%为火电厂,所以用电量上升又助推煤炭用量;气荒的产生,也与寒冷性天气推升的发电供暖需求有关。

    但是,天气仅是表象,高度垄断的能源市场和严格管制的能源价格才是“荒”之根源。无论是煤电还是油气市场,均是国企的天下,由此导致能源供应主体单一化和有效竞争缺失。这种垄断下的市场,必然要求政府加强价格管制,而价格管制使得价格无法真正反映供求关系,进一步扭曲了市场。

    以电价为例,电煤已占到火电厂发电成本的2/3,而随着电煤价格上涨,电价上涨压力却难以疏导。电价管制的后果是,发电企业巨亏,供电积极性锐减,如此一来,不出现电荒也怪。再以气价为例,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仅相当于进口天然气价格的一半左右,倒挂至此,如何不“荒”?

    一直以来,出于能源安全考虑,我国的能源市场被国有企业牢牢把持,能源价格亦在政府掌控之中,但带来的结果是能源供应频频出现短缺。

    破除垄断、引入竞争、放开管制才是市场真正所需,而当务之急是理顺能源价格。就煤电价格而言,合同煤应逐渐退出,电价应适度上调;就油气价格而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成品油和天然气定价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

    垄断破除,价格理顺,油荒、电荒、煤荒和气荒才不会频现。

 

相关评论:

 

粮荒水荒油荒电荒慌成一团

电企挟电荒以令涨价,民生伤不起

“电荒”症结在于“计划电”

未雨绸缪防“电荒”

炒作“电荒”,意在要挟涨价?

“电荒”提前到来 继续拷问经济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