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形势渐入微妙时刻。11月9日发布的10月份CPI数据大幅下降,同比涨幅降至5.5%,达到今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随着这一数据的连续滑落,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本轮通胀拐点可以确认,并且放松货币政策以支撑增长,具备现实基础。特别是券商银行等深受银根收紧之苦的机构研究人士,以及房地产利益团体,在数据发布之后,纷纷表态通胀不再是中国经济的隐患,现在到了全面放松货币政策的时候,应该尽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笔者认为,目前的通胀形势暂时缓和,并不具备扎实的经济基础。况且,CPI数据仍然在5%以上,仍然是经济学上定义的“严重通胀”水平。若年内就立即放松货币政策,恐怕通胀回落态势会终结,CPI持续上升反而卷土重来。
应该说,未来一段时间,都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时期。绝不可因为政策效果刚一显现,就立马将紧缩政策改弦易辙。如此的政策松紧“折腾”,只能让中国经济不断在通胀和通缩中迅速切换。这亦是近几年宏观经济周期越来越短的原因之一。
正如经济学家宋国青教授两年前所言,“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转换之快前所未有。我们刚把通货膨胀理出眉目,通货紧缩来了;还没把通货紧缩研究完,通货膨胀又要来了”。若因为CPI数据的短暂回落,宏观调控就调转方向,那中国经济未来会面临更大的麻烦。
细细分析近3个月CPI的持续走低,其重要原因不过在于食品价格的回落。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一个月前的13.4%下降至11.9%。其实,这一升幅依然不低。而近一段时间,猪肉、白菜等价格的急速回落,固然是因为供给大幅增加带来的,但是此轮供给增加原因却十分“老套”,不过是由于之前价格高位,导致农民大面积种植。虽然这会让食品价格暂时不再飙涨;但如今的“一毛”白菜遍地,肉价回落,势必又会打击农民的积极性,到明年,这些价格急跌的食品,到时候供求关系会颠倒过来,迎来新一波的食品价格快速上涨。
不仅仅如此,生产要素价格越来越呈现按捺不住上涨的态势。以煤炭价格为例,随着冬季来临,今年全国缺电形势十分严重,煤炭价格延续上涨态势,而且涨幅不断增大。而且以煤炭、电力和水等为核心能源,价格“双轨制”改革亦是酝酿多年,一旦全面实施市场化价格改革,那么通胀形势更是不容乐观。但是,这一步迟早要做。随着近年来能源供给格局愈发紧张,启动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除此之外,由于人口红利临近关闭窗口,工资上升趋势难以逆转,涨工资成为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相比而言,调控食品价格,通过限价和约谈等方式,能够短期压制住CPI急速上扬,而工资上升带来的通胀,治理难度更大。
还有,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格局无法逆转。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泡沫虽然未大幅膨胀,但是随着经济局势的低迷,欧美日等经济体再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迹象十分明显。国际油价、有色金属和农产品期货价格随时会掀起大涨的行情。届时,输入性通胀仍是大患。
所以说,眼前的通胀数据,最值得关注的“风景线”并非CPI的不断下滑,更不是食品价格的高位回落,而是新增通胀因素的不断涌现。不同“板块”的通胀因素轮动推升着CPI,将是未来几年中国通胀最显著的特征。寄希望于通胀不再成为明年的核心问题,不是理性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
解决目前的中小企业危机,需要的是结构改革的推进,金融体制的革新,而不是放松银根。因为从大的流动性上来说,中国仍然是货币超发的状态。至于此时吁请全面放松货币政策,不过是为了给房地产寒冬送去温暖,带来的只会是资产泡沫“越冬入夏”。这样的代价,是十分不值当的。
相关评论:CPI双双回落,年内通胀拐点已成
货币政策目标还需更精准
降通胀先得降税费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