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多的银根紧缩,央行收紧流动性,将货币环境拉回正常化的努力,终于初现战果。之前本专栏曾呼吁货币环境尽快走向正常化,结束天量信贷时代,今天,我们终于看到希望。
无论是从近期陆续发布的经济增长数据,还是货币金融数据来看,都预示着宏观调控效力正在显现。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1%,较之去年前三季度10.6%的高速增长明显放缓。过往一直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亦回落至25%以下,投资结构也有所改善。
上周四发布的9月金融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已经回落至13%,基本达到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给定的预期。若接下来几个月保持现有态势,全年16%的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能够很轻松完成。而形成广义货币M2重要来源的新增贷款,也在9月份降至4700亿元,渐渐逼近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常态水平,这对于稳定货币泡沫、缓解流动性泛滥大有裨益。
虽然前三季度,新增贷款仍然高达5.68万亿,但随着下半年货币投放量的明显放缓,预计全年信贷增量不会超过7万亿。这为结束过去三年的信贷激增格局,货币投放走向正常状态奠定基础。
固然,眼下经济形势风声鹤唳,呼吁放松货币调控的声音愈发强烈,可是造成这一切的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央行的货币紧缩,关键的问题是结构改革的迟缓。当前,很多民间资本,尤其是温州高利贷危机持续蔓延,好事者将此定性为银根紧缩的后果。这明显有失公允,对于从事正常经营的企业而言,不可能因为借不到钱就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若日常业务运行上佳,单凭良好的业绩也足以在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只有那些寄希望赚取快钱,大肆烧钱投机的群体,才会因为要维持资金链不断裂而四处借钱。
三年前,我们就因为出于保增长的考虑,启动了货币吗啡刺激,而错失了结构改革的一次良机。这一次,在货币环境渐入常态之际,切不可再度陷入放松货币政策的错误幻境。现在放松货币政策,只不过是缓解投机者流动性紧张的压力,这只会对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让宏观调控从求稳、治通胀和遏制泡沫的轨道上发生转移,势必会铸成贻害无穷的更大错误。
经过艰苦卓绝的货币收紧之战,广义货币M2短期之内应该能够保证稳定,不至于在“十二五”时期再度翻一番。为此,必须将广义货币M2降至与GDP增速大体相当的水平。若在“十二五”时期,M2增长目标仍然高达16%以上,则5年内必然翻番,这样的货币投放量势必会带来一轮超级通胀和巨大泡沫。
这两年CPI数据的迭创新高,足以说明中国货币传导机制,能够很轻易地带来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中国现有的金融市场,是难以像美国金融系统那样,有效地吸收掉过量的货币。美联储三轮量化宽松,但是通胀一直未明显出现,关键就在于此。
实际上,高达78万亿的广义货币M2水平,支撑GDP的8%增长绰绰有余。尽管现在M2增速已经远远低于前两年20%到30%的水平,但是仍然远远高于中国的潜在增长。高于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货币增长必然将变成通胀。
而通胀无论如何,都将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挑战。尽管最近几个月CPI数据没有再次创出新高,甚至给人以通货紧缩的担忧,但长期趋势是,中国的人口拐点即将出现,人力成本会大幅上升,加之能源资源和环境领域日益紧张,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如箭在弦,这些都将推升通胀。
而当此之际,若货币猛虎还得不到控制,那么,打压通胀只会愈发艰难。只有解决了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格局大大改观,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放手解决引发通胀的长期基本力量。中国经济也才能有时间凤凰涅槃,完成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伟大使命。
无疑,货币回归常态是大势所趋,中国经济再平衡不能寄希望于货币再刺激。当务之急是提升国有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效率,激活民间资本进入实业,给民企以进入更多的高利润行业的机会。近期,温家宝总理重申尽快出台新“36条”细则,并强调一定着力实施,这为下一步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转型指明了方向。更向市场说明,不会重启保增长的放松货币政策。
也只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走向高质量、高附加值,增长效益和成本明显改善的良性循环状态。那时,高增长才可能让民众所共享。
(作者:倪金节,财经作家,中国人保资产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相关评论:
紧缩基调不变 定向宽松开启
以“切换操作”纾解货币政策困境
(责任编辑:王雅洁)